锂离子电池电芯厚度均匀性对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影响机制

来源:TronSight(创视智能)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量:6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量载体,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其核心部件——电芯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整体表现。在电芯制造过程中,各种参数的精准控制至关重要。其中,电芯厚度均匀性是一个常被忽视,却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


电芯结构与厚度均匀性概念



锂离子电池电芯通常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正极和负极材料分别涂覆在集流体上,形成极片。这些极片与隔膜交替堆叠或卷绕,最终封装形成电芯。

电芯厚度均匀性指的是从微观的极片涂层厚度、压实密度到宏观的整个电芯厚度在不同区域的一致性。理想情况下,电芯的每一层都应具备高度均匀的厚度,且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也应保持恒定。然而,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受材料特性、涂布工艺、辊压过程、叠片/卷绕精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电芯的厚度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和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可能是局部区域的凸起、凹陷,或是整体厚度的梯度变化。


表面完整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能量密度是衡量电池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直接决定了电池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能够储存多少能量。电芯厚度均匀性对能量密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活性物质利用率较低

电芯制备过程中,如果极片涂层厚度不均匀,会导致活性物质分布不均。在较薄的区域,活性物质含量相对较低;在较厚的区域,活性物质堆积可能过于密集,导致离子传输路径增长,局部电解液渗透不足,从而使得部分活性物质无法充分参与电化学反应,降低了活性物质的实际利用率。有效能量密度并非由总活性物质决定,而是由能够有效参与反应的活性物质决定。


压实密度差异与结构缺陷

压实密度是极片制造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影响着极片的孔隙率和电子/离子传输性能。厚度不均匀的区域往往会伴随着压实密度的不均匀。例如在压实不足的区域,极片可能会过于疏松,导致活性物质颗粒间接触不良,电子导电性下降;而在压实过度的区域,孔隙率过小,阻碍了电解液的充分浸润和锂离子的扩散,形成所谓的死区。这些结构缺陷直接减少了有效可用的活性物质体积,从而降低了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


额外空间浪费与封装效率降低

电芯组装如叠片与卷绕过程中,如果极片厚度存在明显不均匀,会造成整体电芯封装时的额外空间浪费。为了适应最厚部分的尺寸,整个电池包或模组的尺寸需要预留更多裕度,导致有效填充率下降。对于方型或软包电池而言,厚度不均匀还会导致电芯膨胀或鼓胀,进一步降低了体积能量密度和封装效率。在寸土寸金的电子产品内部空间中,任何体积的浪费都意味着能量密度的损失。


厚度不均匀性对循环寿命的影响机制



循环寿命是衡量电池耐久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它表示电池在规定条件下能够进行的充放电循环次数。电芯厚度均匀性对循环寿命的影响更为复杂与深远。


局部电流密度不均匀引发的副反应

这是厚度不均匀性对循环寿命影响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极内部传输速率受到极片厚度和孔隙率的影响。当电芯厚度不均匀时,不同区域的欧姆内阻和极化程度会有所差异。电阻较小的区域如厚度较薄、压实度适中的区域会承担更大的电流密度,形成局部过充或过放。

局部析锂:在充电过程中,特别是在低温或快充条件下,锂离子负极表面无法及时嵌入石墨层,容易在局部高电流区域沉积形成金属锂枝晶。这些锂枝晶不仅消耗活性锂,导致容量衰减,更可能刺穿隔膜,引发内部短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正极结构破坏:局部过充也可能导致正极材料晶体结构不稳定,加速活性物质的降解,如过渡金属溶出。

电解液局部消耗加剧:高电流密度区域的副反应会加速电解液的消耗,SEI膜的异常生长或破裂再生成,导致电阻增加和容量快速衰减。


局部电流密度不均匀引发的副反应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锂离子嵌入和脱出引起的体积变化(尤其在硅基负极中更为明显),电极材料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如果电芯厚度不均匀,会导致:

不均匀膨胀/收缩:厚度较厚的区域或压实密度较低的区域,其体积变化可能更大或更不均匀。这种差异性膨胀/收缩会在电芯内部产生应力集中。

极片开裂与脱落:长期循环下,应力集中会导致活性物质颗粒间的连接失效,甚至导致极片开裂,活性物质集流体上脱落,造成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电接触失效,进而引起容量不可逆衰减。

隔膜损伤:不均匀的膨胀和收缩还会对隔膜造成机械应力,可能导致隔膜破损,进一步增加内短路的风险。


电池组一致性问题

电池包或模组中,多个电芯通常是串联或并联使用。如果单个电芯厚度均匀性差,导致其内阻、容量、极化特性等存在差异,会影响整个电池组的一致性。在循环过程中,性能较差的电芯会成为瓶颈,加速整个电池组的容量衰减,甚至引发过充过放等安全问题。


精密测量——掌握厚度均匀性的关键手段



要解决电芯厚度均匀性的问题,高精度、非接触式的在线测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创视智能生产的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可在此应用过程中实现了独特的适应性优势。

极片涂布环节:实时监测涂布层的厚度均匀性,及时发现并调整涂布模头或浆料流量,确保活性物质分布均匀。

辊压环节:精确测量极片辊压前后的厚度变化,评估辊压机的压力分布是否均匀,指导压实工艺优化。

电芯组装环节:卷绕或叠片后的电芯本体进行厚度扫描,识别内部是否存在局部凸起或凹陷,评估电芯的整体厚度一致性。


在生产中实现实时的监控与优异的科学评估一直都是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生产的关键因素,为了做到这一点,创视智能生产了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等一系列可以帮助企业测量电池电芯厚度等众多生产产品的检测设备。除了高科技的检测设备以外,创视智能还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与众多高新科技生产商一齐携手共进,尽力推动智能制造向更美好的明天发展!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