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进光率100%!CMOS迎来巨大突破

来源:电子发烧友

作者:吴子鹏

发布时间:2025-06-24

阅读量:0

受限于光学分光机制与材料特性,硅图像(CMOS)中每个像素仅能接收到约三分之一的可用光。光接收量与信号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因此传统硅图像常需通过延长曝光时间或提高 ISO 增益进行补偿。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与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mpa)联合研发的钙钛矿,成为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杂志。


的性能瓶颈

硅图像传感器作为当前主流技术的核心,其性能受材料物理特性、器件结构及工艺制程的限制。


硅基 CMOS 传感器普遍采用拜耳滤光片阵列(Bayer Filter Array)实现彩色。在该结构中,每个像素被红(R)、绿(G)、蓝(B)三色滤光片周期性覆盖,通常比例为 2 绿:1 红:1 蓝。光线入射时,每个像素仅能通过对应颜色的滤光片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波长的光(如红光像素会阻挡绿光和蓝光)被滤光片吸收或反射,造成能量损失。这种设计使得每个像素的光利用率理论上限为 33%,但实际因滤光片吸收率、光散射和电路结构遮挡,有效光利用率更低。


同时,硅材料的光学特性存在局限。硅的带隙约为 1.1eV,光吸收范围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波长 < 1100nm)。尽管硅对可见光的吸收效率较高,但滤光片的分光机制使每个像素仅能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无法实现全光谱吸收。此外,硅传感器的前照式结构(FSI)中,位于电路晶体管下方,金属布线和微透镜会进一步阻挡入射光,增加光损失。


由于每个像素仅记录单一颜色信息,硅传感器需通过去马赛克算法(Demosaicing)插值估算缺失的色彩数据,这一过程可能引入噪点和细节模糊。为补偿光损失,传感器提高增益或延长曝光时间,会加剧暗电流噪声和动态范围压缩。此外,滤光片分光还可能导致摩尔纹(Moiré Pattern)和色彩串扰(Cross-Talk),降低成像质量。


钙钛矿传感器的颠覆性突破

为克服硅图像传感器的性能瓶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和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mpa)的 Maksym Kovalenko 及其团队研发出新型钙钛矿基图像传感器。


瑞士团队通过垂直堆叠不同带隙的钙钛矿层,彻底重构了彩色成像机制。光线可依次穿透各层,红光被底层吸收,绿光被中层吸收,蓝光被顶层吸收。这种设计使每个像素可同时捕获红、绿、蓝三色光,无需滤光片,理论上光利用率可达硅传感器的 3 倍,光利用率理论上限为 100%。


实验显示,钙钛矿传感器的红、绿、蓝通道外量子效率(EQE)分别达 50%、47% 和 53%,显著优于硅传感器的滤光片方案。由于无需去马赛克算法,钙钛矿传感器从硬件层面消除了摩尔纹和色彩偏差,色彩准确度(ΔELab)优于传统滤光片阵列和 Foveon 型传感器。此外,钙钛矿的高吸收系数(比硅高 1 - 2 个数量级)使其在弱光环境下仍能保持高灵敏度,暗电流噪声和信噪比表现优异。


另外,钙钛矿传感器提供 “硬件原生高质量数据”,可省去大部分后端算法优化,重构产业成本模型。


钙钛矿传感器的落地挑战

不过,钙钛矿传感器也面临诸多落地难题。钙钛矿材料对湿度、氧气、温度和光照极为敏感,水分子易渗透钙钛矿晶体结构,导致晶格畸变和离子迁移,引发光电性能衰减,甚至分解为铅盐和有机胺。钙钛矿中的有机阳离子和卤素离子在电场或光照下易发生迁移,导致像素间的串扰、暗电流增大和信号漂移,直接影响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动态范围(DR),在高分辨率传感器中,像素尺寸缩小会加剧离子迁移的影响,导致图像失真。


此外,硅基图像传感器依赖成熟的光刻、薄膜沉积工艺,可实现纳米级精度的像素阵列制备。而钙钛矿薄膜常用溶液法制备,实现大面积均匀结晶难度极大。如何在不损伤现有 CMOS 电路的前提下制备钙钛矿层,以及实现高密度像素的精准对位,仍是工程化应用中的关键难题。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线客服 微信咨询 0 样品清单 浏览足迹 有奖反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