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集微网
发布时间:2025-07-03
阅读量:1
2024年9月“并购六条”新规出台后,A股市场掀起资产重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超26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组计划。然而,热潮之下暗流涌动——仅2025年上半年(截至7月1日),半导体领域公开披露的并购终止案例就高达11起。这些按下“停止键”的案例,深刻揭示了半导体产业并购重组面临的复杂挑战。
分析这11起终止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关键特征:交易核心条款无法达成一致是压倒性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81.8%(9起),典型案例包括深康佳收购宏晶微电子、东软集团收购思芮科技、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等。跨界并购尝试同样面临困境,占比27.3%(3起),如医药公司双成药业收购奥拉股份、鞋服企业奥康国际收购联和存储均告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三分之一(36.4%,4起)的交易在公告后不到4个月就迅速终止,其中光洋股份收购银球科技仅耗时13天,英集芯收购辉芒微电子也仅维持了14天。此外,绝大多数(90.9%,10起)的并购方案都包含了配套融资安排,如艾森股份收购棓诺新材、汇顶科技收购云英谷等。
半导体并购为何 “雷声大雨点小”?透过数据与案例,其症结可归结为以下几大核心难题。
核心症结:交易条款拉锯战,利益各方难平衡
交易对价作为并购交易的核心,涉及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利益平衡,稍有分歧就可能导致交易破裂。尤其在半导体行业,半导体企业融资轮次多,投资人背景复杂(PE/VC、产业资本等),退出诉求不一,企业估值受市场环境、技术前景、行业竞争等多因素综合影响,难以有统一标准,这使得交易双方在价格谈判上极易产生分歧。
在高达81.8%(9起)的终止案例中,交易双方明确将失败归因于“交易相关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这背后反映出深刻的矛盾:价格分歧往往是“头号杀手”,例如汇顶科技收购云英谷就因交易价格谈不拢而告吹。支付方式的选择也常成为博弈的焦点,艾森股份收购棓诺新材、英集芯收购辉芒微电子等案例都表明,采用现金、股份还是可转债组合支付,直接关系到风险分担、控制权转移节奏和各方即时收益,是谈判的核心难点。此外,隐藏在商业条款中的细节,如对赌协议、业绩承诺、整合方案、管理层去留等,常常成为压垮交易的最后一根稻草,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协调却难以令各方满意。
跨界并购: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整合风险高企
跨界并购本就是监管关注的重点,“并购六条”进一步强化了信息披露要求和中小股东保护。“924新政”虽界定了支持上市公司跨界的范畴,但实际操作中,跨界并购的商业逻辑、整合管控能力及有效性等问题依然是监管重点。
意图“跨界半导体”的并购尝试(如双成药业、奥康国际)均快速折戟,凸显了这一路径的固有难题。深层次的认知鸿沟与市场对协同效应的质疑是核心障碍。传统行业公司往往对半导体领域极高的技术壁垒、漫长的研发周期和独特的产业生态规则理解不足,市场普遍怀疑其借此炒作,以及能否有效整合资源并发挥协同效应。同时,被收购的半导体标的公司也可能担忧战略方向被改变或资源支持不足。
因而,此类交易面临着更严格的监管审视和市场压力,使得跨界项目在应对交易所问询函和二级市场的负面反馈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动摇交易基础。
监管与市场变数:不可忽视的外在压力
传统企业缺乏半导体产业经验,盲目跨界易陷入“技术陷阱”,而半导体属战略产业,监管对 “炒概念” 并购从严。“并购六条”新政深化了对规范性、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压实了中介机构责任,而交易所对半导体并购问询集中在 “技术协同性”“估值合理性”“内幕交易”等核心问题上。合规成本的增加和方案调整空间的收窄,可能促使部分项目(如康希通信收购芯中芯科技案例中提及“短期内实施条件尚不成熟”)选择主动终止。
与此同时,半导体行业固有的周期性与二级市场的波动性相互叠加,市场竞争激烈,业绩承压成为常态,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为并购增添变数。许多半导体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不佳,如部分标的资产连年亏损,这让并购方在考量被并购方价值和发展潜力时更加谨慎。同时,监管部门对并购重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交易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要求更为严格。从问询函问题来看,毛利率、存货、客户、业务、核心技术等都是重点关注内容,企业若无法给出满意回复,就只能撤回申请,这无疑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上市公司股价(作为支付对价的重要载体)和标的公司估值预期都极易受到市场环境影响。若在漫长的谈判期内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很可能导致原有交易方案的基础不复存在。
快闪式“终止”:尽调不足与决策草率的警示
光洋股份(13天)、英集芯(14天)、奥康国际(15天)等案例在公告后极短时间内即宣告终止的现象尤其值得警惕。这种“快闪式”终止往往暴露出部分公司在并购前期准备工作的重大缺陷:尽职调查可能不够深入充分,未能全面识别潜在障碍和风险点;或者决策流程存在瑕疵,甚至可能在半导体行业投资热潮的驱动下“仓促上马”,一旦遭遇阻力便迅速撤退,反映出战略定力和专业准备的不足。
另一方面,半导体企业技术密集、资产轻,核心技术专利、研发投入真实性难以核查。部分拟IPO/撤否企业本身存在财务瑕疵,并购时问题暴露也容易导致交易终止。对于拟IPO/撤否企业作为并购标的的情况,虽然并购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曲线上市的机会,但其估值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投资机构在推动此类企业并购时,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提出较高估值要求,而上市公司则需考虑并购成本和风险,双方在估值上的分歧可能导致交易搁置。英集芯收购辉芒微电子案例,就因交易双方在交易对价等核心条款上最终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在14天就戛然而止。
破解之道:淘得真金的通关密码
半导体并购热潮背后,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但高终止率折射出“盲目跟风”与“能力错配”,交易条款分歧、行业困境、监管审视、小市值公司挑战、跨界整合难题以及估值差异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难题的症结所在。要减少“夭折”案例,需要回归本源,未来破局需从以下方面发力:
首先,必须通过深入尽职调查和基于技术壁垒、市场地位及团队能力的理性估值来摒弃炒作,并建立适应行业波动的弹性估值机制。其次,针对支付方式、风险分担等核心矛盾,设计灵活多元、可分阶段实施的交易结构以平衡双方利益;再次,加强政策引导产业协同,鼓励龙头企业主导同业整合,减少跨界“乱入”。对于意图跨界的企业,应审慎评估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解力、资源整合力与长期投入决心,避免盲目进入。最后,交易方案设计需前瞻性地为政策变动与市场波动预留调整空间,切实增强交易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唯有回归产业本质,尊重专业规律,方能在并购浪潮中淘得真金,使得半导体并购从“数量繁荣”走向“质量提升”,真正服务于产业自主可控。
半导体并购难的本质,是技术壁垒、资本博弈与产业规律的交织。热潮之下,企业更需理性——并购不是“抄近路”,而是“深水区”的协同作战,唯有敬畏行业规律,才能穿越周期,实现真正的价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