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赛元微电子
发布时间:2025-09-28
MEMS制造融合了半导体加工与精密机械构建技术,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热门话题。为使读者进一步了解MEMS制造的主要方法与关键工艺环节,赛微电子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MEMS制造工艺科普系列》,带您梳理MEMS器件从设计图纸到成品芯片的创造实现过程,本篇为该系列首篇文章。
1
什么是MEMS?
将头发丝般细小的传感器、执行器、电子电路、机械结构,集成在一块小小的硅片上,让它们协同工作,感知环境、执行动作、处理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MEMS(微机电系统)。
“Micro-Mechanical” 微机械
MEMS芯片拥有可动的微结构,常见的有悬臂梁、薄膜、齿轮、谐振腔、阀门、镜子等。
“Electro” 电子
集成电路负责信号处理、控制逻辑和通信,是MEMS的“大脑”。
“Systems” 系统
微机械结构与电子电路紧密集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系统。
MEMS的核心优势
01
微型化:尺寸小(微米到毫米级),重量轻,满足手机、耳机等小型智能设备需要。
02
批量化:采用类似集成电路的工艺制造,每片晶圆可分割成百上千颗,成本相对低廉。
03
高性能:由于MEMS尺寸小,因此在部分领域具备高灵敏、反应快、低功耗的优势。
04
易集成:易与ASIC(专用集成电路)集成,具备可编程、可重构能力,形成智能传感器系统。
2
MEMS的核心制造工艺
制造这些精密的微米级“小机器”,离不开一系列半导体工艺步骤,其核心思想是:在硅片(晶圆)上,通过“加法”(沉积)和“减法”(刻蚀)的反复操作,“雕刻”出所需的三维结构。
光刻 - “绘制蓝图”
Part.1
01
作用:将设计好的MEMS结构图案转移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
02
过程:硅片清洗、涂胶(光敏材料),之后通过掩膜版(Mask,相当于底片)进行紫外线曝光。最后,通过显影溶解掉被曝光(或未曝光,取决于胶的类型)区域的光刻胶,形成图案化的“保护层”。
03
关键点:决定后续工艺的精度和最小特征尺寸。
薄膜沉积 - “添砖加瓦”
Part.2
01
作用:在硅片表面生长或覆盖各种材料的薄膜,如二氧化硅 (SiO2)、氮化硅 (Si3N4)、多晶硅 (Poly-Si)、金属(铝Al, 金Au)等。这些薄膜作为结构层、牺牲层、绝缘层或电极。
02
常用技术:化学气相沉积 (CVD)、物理气相沉积 (PVD - 如溅射)、热氧化(生长SiO₂)。
刻蚀 - “精雕细琢”
Part.3
01
作用:有选择性地去除未被光刻胶保护的硅或薄膜材料,形成所需的凹槽、孔洞或释放可动结构。这是形成三维结构的关键步骤。
02
湿法刻蚀 (Wet Etching):使用化学溶液(如KOH, HF)。各向异性(方向性)或各向同性(无方向性)取决于材料和腐蚀液。
03
干法刻蚀 (Dry Etching):使用等离子体(如反应离子刻蚀 RIE, 深反应离子刻蚀 DRIE/Bosch Process)。DRIE是实现高深宽比、垂直侧壁结构(如惯性传感器质量块)的核心技术。
牺牲层技术 - “金蝉脱壳”
Part.4
01
作用:制造可动结构(如悬臂梁、薄膜)。
02
过程:
1)
沉积一层牺牲层材料(通常易于被特定刻蚀剂去除,如二氧化硅、某些聚合物)。
2)
在牺牲层上沉积结构层材料(如多晶硅、氮化硅、金属)。
3)
光刻、刻蚀结构层,形成所需的可动部件形状。
4)
使用特定的刻蚀剂(如HF气相或液相)选择性地完全去除掉下方的牺牲层,从而释放结构层,使其能够自由移动。留下的就是悬空的微结构及其下方的空腔。
3
MEMS制造的两大流派
基于核心工艺的组合,主要形成两种制造方法:
体硅微加工
Part.1
01
作用:主要对硅衬底本身进行深度刻蚀(常用湿法各向异性刻蚀或DRIE)来形成腔体、沟槽、质量块等三维结构。
02
特点:结构通常较厚(与硅片厚度相关),机械性能好,常用于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图1中的悬臂梁和空腔可以看作是体加工的结果)
基于SOI衬底的体硅加工工艺流程
截面示意图
表面微加工
Part.2
01
作用:主要通过在硅片表面交替沉积和刻蚀薄膜层(结构层和牺牲层)来构建可动结构。结构完全建立在硅片表面之上。
02
特点:结构层较薄(数微米),可实现更复杂的多层结构,高度依赖牺牲层技术。常用于制造微镜、RF开关、复杂的微执行器等。
意法半导体公司基于表面硅微加工
技术开发的THELMA工艺流程图
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到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如微型给药泵、内窥镜胶囊)、通信(如光开关、光波导)、物联网感知节点,再到航空航天,MEMS技术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它让设备更智能、更小巧、更节能,是推动智能化时代发展的关键赋能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