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传感器深度解析:技术突破、企业格局与未来机遇

来源:智能传感器网

作者:黄晓菁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量:0

气体传感器是检测气体成分与浓度的核心器件,在工业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各行业对气体检测需求的不断提升,气体传感器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与变革。本文将从市场驱动力、市场格局、技术演进以及未来趋势四个维度,深入剖析气体传感器领域的现状与前景。


市场驱动

MEMS SENSOR


气体传感器市场正呈现出稳步扩张的态势,全球与中国市场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其增长动力源于多个领域的刚性需求,包括、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领域对气体检测需求的持续增加。在工业生产中,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需要对各种有害气体和易燃易爆气体进行实时监测;环境监测领域,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关注度的提高,对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检测需求日益增长;在汽车行业,气体传感器在废气检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支持符合排放标准并提高车辆排放性能;医疗健康方面,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成分,可实现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推动了气体传感器在该领域的应用。


此外,新兴领域的拓展进一步丰富了技术需求。比如在食品工业中,实时监测食品腐败过程释放的气体(如 H₂S、氨气),可实现新鲜度的精准判断;在法医鉴定领域,需要通过分析生物样本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区分生前与死后样本,要求传感器具备高特异性。



国内格局

MEMS SENSOR


在多重需求驱动下,国内气体传感器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径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可分为全技术链平台型、垂直领域解决方案型及应用驱动型集成商三大类。这三类企业如同产业生态的 “三驾马车”,分别从技术广度、场景深度和应用精度三个维度,共同推动着行业的进阶。


  • 全技术链平台型企业


这类企业以多原理传感技术为核心,构建了从芯片到整机的完整研发链条,产品覆盖工业、医疗、汽车等多领域,是行业技术突破的主力。它们的优势在于打通 “材料 - 器件 - 系统” 的全链条,既能掌控核心技术,又能快速响应多元化市场需求。


作为国内气体传感器的开拓者,汉威科技自 1998 年成立以来,已发展为行业龙头,旗下拥有炜盛科技等子公司,产品涵盖催化燃烧、红外、MEMS 等 200 余个品种,可检测 300 余种气体,占据国内市场数量的 70%。其综合技术水平被《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评为国内领先,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形成从传感器到检测仪器的全产业链能力。




同样聚焦于核心技术自主化的还有四方光电。2003 年扎根武汉 “光谷” 后,其构建了光学(红外、紫外等)、超声波、MEMS 金属氧化物等六大技术平台,拥有 100 余项专利。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其通过车规级认证切入多家整车厂供应链,产品包括汽车舒适系统传感器、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测传感器等。


在 MEMS 领域,奥松电子则以 IDM 模式形成差异化优势。2003 年起,其率先应用 MEMS 半导体工艺生产传感器芯片,从研发到封装测试全程自主可控。其 AOF2000 超声波氧气传感器精度达 ±1.5% F.S.,寿命超 6 年,适用于制氧机等场景;MEMS 高灵敏气体传感器入选广州市创新产品目录,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器等民用领域。


此外,美思先端的 MEMS 红外系列、松柏传感的“四气方尊”、舜宇红外光学的 NDIR 冷媒传感器,均在各自技术赛道形成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全技术链生态的多样性,让 “全链条” 的内涵从 “全” 向 “精” 延伸。


  • 垂直领域解决方案商


如果说全技术链企业是产业的 “广度开拓者”,那么垂直领域解决方案商则是 “深度耕耘者”。这类企业聚焦特定技术或场景,以定制化模组或方案为主,在细分市场构建技术壁垒,通过 “小而精” 的策略,填补了全链条企业难以覆盖的场景空白。


攀藤科技 2014 年成立后,便专注激光粉尘与红外气体传感这一细分赛道。其 PMS 系列激光颗粒物传感器可检测 0.3μm 粒径,响应时间 <1 秒;DS-CO₂系列红外传感器精度 ±5%,适配车载与。多合一模组 PTQS1005 整合多种检测功能,以低功耗和宽温域适配多元场景,成为细分领域的 “隐形冠军”。


另一家深耕气体类型细分的企业是芯感智。其自研 MEMS 热电堆芯片,开发 GZG 系列红外传感器,精准覆盖 CO₂、CH₄、SF₆等气体检测。其中 GZG360M 型 CO₂传感器内置温度补偿,体积小、精度高,适用于室内监测;GZG362 型 CH₄传感器配备 3.435μm 滤光片,响应快速,服务工业过程监控,体现了 “专而精” 的技术定位。


在民用场景的精细化需求上,戴维莱传感则另辟蹊径。2001 年成立以来,其掌握半导体气敏核心材料工艺,产品包括 TP-501 甲醛传感器、TP-4M01A VOC 传感器等,采用纳米材料制备,选择性高、功耗低,广泛应用于智能家电、车载智能化等民用场景,让技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精讯畅通的工业安全方案、诺联芯电子的 NDIR/PID 传感器、微纳感知的 MEMS 流量传感器等,也在各自细分领域形成独特价值,共同织密了垂直场景的技术网络,让每个细分需求都能找到精准匹配的解决方案。


  • 应用驱动型集成商


当技术突破了细分场景的壁垒,如何让其真正落地到产业端?这就需要应用驱动型集成商的 “最后一公里” 赋能。这类企业以传感器模组集成与智能算法为核心,将分散的技术转化为场景化方案,是连接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应用的 “转换器”。


深国安电子的 SGA-700 系列智能模组,正是这一角色的典型代表。针对可燃气体等场景,其经温湿度补偿与标准气体校正,实现 “免标定直读”,客户可直接上传信号至控制主机,适用于工业安全、大气环保领域,兼具体积小、成本低的优势,大幅降低了下游企业的应用门槛。


在工业场景之外,中科微感将技术延伸至医疗健康领域,展现了集成商的跨场景适配能力。其融合新型传感阵列与 AI 算法,开发普适性嗅觉传感器,10 纳米级纳米敏感膜层可将气味转化为数字信号。其电子鼻设备已批量应用于医院,实现幽门螺杆菌快速诊断,同时拓展至食品检测领域,让 “气味识别” 从概念走向实用。


聚焦微型化与极端环境适配,普晟传感的燃料电池电化学技术实现了突破。其 FC-CO-5000 一氧化碳传感器是国内首个通过 UL 2075 认证的纽扣式产品,体积全球最小,在 - 40~70℃宽温域稳定工作,寿命超 10 年,适配工业安全监测;FC0-H2S-100 硫化氢传感器耐 125℃高温,服务固态电池安全监测,填补了极端环境下的技术空白,体现了集成商对 “特殊场景” 的技术攻坚能力。




此外,海力昌科技的 TVOC 方案、菲尔斯特的多气体无线模组、爱氪森科技的冷链监测系统等,均以集成能力推动技术落地,让传感器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场景,完成了 “技术 - 产品 - 场景” 的价值闭环。


三类企业虽各有侧重,却形成了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它们均以自主研发为核心,推动国内气体传感器从单一检测迈向智能感知,为工业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共同勾勒出中国气体传感器产业的全景图谱。



技术演进

MEMS SENSOR


气体传感器的技术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材料创新、性能优化、结构设计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推动着气体传感器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响应、小型化等方向发展。


材料创新


材料是气体传感器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近年来,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为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提升带来了新的突破。

二维纳米材料如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MXene、氮化物和黑磷(BP)等因其卓越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在室温下对气体分子高度敏感,成为气体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TMD因其可调带隙、高电导率、良好的机械柔性和稳定性,而被认为是开发柔性可穿戴气体传感器的极具潜力的材料。

MXene 是新型二维材料,具优异电学性能、高比表面积、可调带隙及丰富吸附位点,在气体传感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湖北师范大学胡校兵博士团队通过水热法构建了 CdS/Ti₃C₂Tₓ MXene 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该结构通过 Ti₃C₂Tₓ纳米片与 CdS 纳米球的协同作用,将材料比表面积提升至 42.3m²/g,显著增加了气体吸附位点,优化后的传感器性能远超同类 CdS 基或 MXene 基传感器。

碳纳米管(CNT)因其独特的结构、电学和力学性能,在传感技术中也成为至关重要的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具有高长径比、卓越的比表面积、优异的电导率以及化学可调性,使其在多种传感平台中具备卓越的灵敏度和快速响应能力。因此,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均已被用作有毒气体检测中的活性传感元件。其准一维结构有助于电子沿管轴方向的弹道式输运,一旦气体分子在碳纳米管表面发生吸附或扰动,就会显著改变其电学特性,从而实现对气体的实时检测。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多样的孔径、高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以及多样的结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气体传感应用的有前景候选材料。通过对 MOF 材料进行修饰和功能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特定气体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算法与智能化


算法与智能化技术通过优化信号处理、增强抗干扰能力及解析复杂气体成分,成为提升气体传感器性能的核心手段,推动传感器从单一检测向智能分析升级。


在抗干扰与精准检测层面,算法有效破解了复杂环境的信号混叠难题。中国科学院安光所张志荣团队针对多组分气体光谱混叠问题,首创光谱自适应变换非负最小二乘算法(SAT-NNLS),通过智能校正光谱漂移与插值降噪,突破高浓度甲烷干扰,使 CO 检测误差≤0.1 ppm、C₂H₄误差≤0.61 ppm,可提前 2-3 天预警自燃风险,目前已实现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文团队则通过温湿度补偿与抑制算法,结合传感阵列与模式识别,大幅提升传感器抗干扰能力与识别准确性。另外,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种材料-算法协同优化(MACO)方案,能够实现电子鼻中的甲醛定量检测。




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赋予传感器解析复杂气体 “指纹” 的能力。浙江大学邬建敏团队基于石墨烯基嗅觉传感器阵列,通过机器学习分析信号,结合 RF、Lasso、SVM 加权融合模型,提升了呼吸道感染类型检测的鲁棒性与准确性;瑞典林雪平大学与国家法医学委员会团队采用 32 个 MOS 气体传感器阵列,结合自适应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法医鉴定中 VOC 的非侵入、实时分析。


这些技术通过 “传感器阵列 + 算法” 的协同优化,显著提升了传感器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



结构设计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气体传感器的性能,近年来在结构设计方面的优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体现在高频化、微纳化、柔性化及集成化等多个方向的突破。


在提升检测灵敏度方面,研究团队做了以下创新:湖南大学周剑教授团队开发的 4.98 GHz 超高频声表面波(SAW)传感器,采用 600 nm 波长设计与 Cu-ZrO₂敏感膜,对 DMMP 的灵敏度达 1198.2 kHz/ppm,是低频 SAW 传感器的 1198 倍,充分展现了高频设计的优势。而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则创新性地将异常点(EP)物理机制融入 SAW 传感器,基于无源宇称 - 时间对称性(PT)结构,使频率偏移对扰动强度呈平方根依赖关系,对 H₂S 的响应时间<10 秒,检测限低至 2 ppm,突破了传统线性响应的性能上限。


图|超高频SAW DMMP气体传感器结构和传感原理示意图


除了灵敏度提升,柔性化与集成化结构设计则极大拓展了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使其能更好适配可穿戴、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比如韩国庆北大学与延世大学团队将银纳米线修饰硅纳米膜(AgNW-SiNM)传感器、柔性加热器与蓝牙模块集成于柔性基板,形成可穿戴系统,对氨气的检测限低至 1 ppm,且在机械变形下性能稳定,通过叠层设计兼顾了灵敏度与穿戴舒适性。类似地,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团队研发的微波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系统,体积仅 1.8 cm×1.2 cm,集成自适应谐振跟踪算法与蓝牙通信,信噪比达 69 dB,数据速率 2272 点 / 秒,实现了丙酮快速检测,完美适配与物联网场景。


这些结构设计通过精准调控信号传导、缩小器件尺寸及整合功能模块,使传感器在灵敏度、响应速度与场景适配性上实现多重突破,为气体传感技术的实用化与多元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

MEMS SENSOR


技术的快速迭代为行业带来新动能,但要实现从‘局部突破’到‘全面领跑’,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机遇: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政策红利:“双碳” 目标推动温室气体监测需求,环保法规升级倒逼工业企业安装高精度传感器;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强化,带动电池热失控传感器渗透率提升。

新兴场景:柔性、医疗呼气诊断、智能家居集成等场景,为传感器微型化、低功耗技术提供新市场。

国产替代加速:在中高端市场,四方光电的车规级传感器、奥松电子的 MEMS 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性价比优势显著。

挑战:技术壁垒与竞争压力

核心技术瓶颈: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长期稳定性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

国际竞争:国际巨头在车规级、医疗级传感器领域占据主导,国内企业在品牌影响力、全球化服务能力上仍需追赶。

标准化与规模化:行业缺乏统一的性能测试标准,不同企业产品兼容性差;中小厂商量产能力不足,导致定制化产品成本高,难以满足大规模应用需求。


结语

MEMS SENSOR


国内气体传感器产业已从 “技术跟跑” 迈向 “局部领跑”,汉威科技、四方光电等龙头企业在市场份额、技术多样性上形成优势,MEMS、光学等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传统工业向汽车电子、医疗健康等高端领域延伸。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加码、新材料与 AI 技术融合,国产传感器有望在更多细分领域实现替代,但需突破核心材料瓶颈、提升长期稳定性,并通过标准化与规模化降低成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大份额。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