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光源分身术:国产可调谐窄线宽多波长激光芯片问世

来源:激光每日说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3

单光源分身术:国产可调谐窄线宽多波长激光芯片问世

精准可控、集成度高,开启激光技术新纪元

2025年 | 激光每日说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发「基于注入锁定的可调谐窄线宽多波长激光器」,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CN120453835A)。这款激光芯片突破传统多光源设计瓶颈,实现单光源输出多波长、窄线宽、高稳定激光,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具备广阔市场前景。

(AI生图 非专利实物图)

🔍 技术核心:单光源如何实现"分身术"?

创新架构:分光+移频+锁定

  • 单一光源

    :采用DFB单模激光器作为核心光源,输出纯净光信号
  • 智能分光

    :通过分光器将一束光分为多路子光束
  • 精准调频

    :每路光经由光声移频器进行频率调节,实现10MHz-上百GHz精确间隔
  • 线宽压缩

    :利用微环谐振器与光源形成注入锁定,显著压缩线宽

全芯片集成:把复杂系统装进微型芯片

  • 高度集成

    :光源、分光器、移频器、微环、耦合器、放大器等全部集成在同一芯片
  • 先进材料

    :采用铌酸锂作为波导材料,具备优异电光特性
  • 智能调控

    :每个元件配备电极,通过电压实现精准电调谐

激光芯片集成示意图


📊 技术对比:新一代激光器如何"碾压"传统方案?

传统多波长系统就像用多个不同的手电筒拼凑彩光,而本专利技术则像用一个智能手电筒通过"棱镜"分光并精准调色。

对比维度
传统多激光器阵列
本专利技术
核心光源
多个独立激光器
单一主激光器
系统体积
庞大、分立
芯片级、高度集成
波长控制
精度低、易漂移
电调谐+闭环反馈
线宽性能
通常>1 MHz
<< 1 MHz,可达kHz级
成本与可靠性
组装复杂、成本高
适合晶圆级制造,潜力巨大

🚀 性能优势:为什么这项技术令人振奋?

🔬 线宽压缩

通过注入锁定技术,实现kHz级超窄线宽

🔄 智能反馈

闭环控制系统,自动补偿环境干扰

🎛️ 电控调谐

电压调节波长,无需机械部件

📦 全片集成

单片集成设计,体积缩小数十倍

窄线宽——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

通过微环注入锁定技术,有效压缩激光线宽,为高精度测量与传感提供可能。"就像从'粗铅笔'变成了'锐利的手术刀',分辨能力大幅提升。"

高稳定性——智能抵御环境干扰

独创的闭环反馈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每个微环共振频率,自动补偿温度漂移等环境影响,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 应用前景:赋能多个重要领域

多波长激光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示意图

多波长激光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示意图

光通信:数据中心"高速公路"扩容

  • 应用价值

    :适用于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大幅提升单光纤传输容量
  • 市场前景

    :随着5G/6G与东数西算工程推进,高端光模块需求持续增长

激光雷达:为自动驾驶装上"彩色视觉"

  • 技术优势

    :多波长输出让LiDAR能同时进行多维度探测
  • 场景价值

    :"如同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分辨颜色能力,能更准确识别行人、车辆与障碍物"

🇨🇳 战略意义:打破垄断,自主可控的光芯片核心

在欧美长期主导高端光子芯片的背景下,该技术的成功研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技术自主

    :从铌酸锂材料制备到芯片设计、封装,实现全链路国产化
  • 产业安全

    :为国内5G/6G、数据中心光模块、国防光电系统提供了不受出口管制的高性能激光核心
  • 标准制定

    :有望在未来参与甚至主导国际集成光子技术标准,抢占产业制高点

📈 市场前景:百亿市场的大门已经开启

  • 光通信市场

    :预计2025年全球高速光模块市场规模超150亿美元
  • 激光雷达

    :2024年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增速超50%
  • 国家战略

    :光子产业被列入"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该设计思路巧妙地将注入锁定与声光移频相结合,在单一架构上同时实现了高密度波长产生与极窄线宽,是集成光子学领域一个标志性进展。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中国在高端光子芯片领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为后续产业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 光子技术领域资深专家

产业化进展

目前,研究团队正积极推动与国内头部光通信企业的产研合作,加速实现从实验室样品到商业产品的跨越。 已有多个下游厂商表达合作意向,预计2-3年内可实现小批量投产。

💎 结语

这款基于注入锁定的可调谐窄线宽多波长激光器,不仅是一款技术领先的产品,更是中国在高端光子集成领域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用一颗芯片的尺寸,实现了传统需要多个激光器才能完成的功能,真正做到了"小而精、精而强"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这项技术有望在未来的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中,成为一项关键的 "中国制式"技术,从"跟跑"到"并跑",最终实现"领跑"。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