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核心部件崛起,国产替代加速

来源:集微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10

10月9日,慧博投研最新发布研报指出,传感器作为人形的“神经末梢”,是实现感知与交互的关键硬件。其灵敏度与响应速度的提升,将直接推动智能化水平从L1阶段迈向L3阶段,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方向。

报告显示,政策、资本与技术正共同驱动产业加速演进。政策方面,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在2027年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地方政府亦频频布局,北京、湖北等地先后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以扶持相关企业快速成长。

资金与应用双轮驱动正在改变行业格局。自2022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累计融资超43亿元,2025年优必选再获10亿美元战略合作。与此同时,大模型赋能让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与语义理解能力,谷歌、英伟达及智元等厂商的算法突破,正加速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工厂场景。

在细分领域上,力觉、视觉、IMU及触觉传感器成为研发与配套的核心方向。其中,六维力矩传感器承担着关键的动作反馈任务,单台机器人需搭载4至6个,对应市场规模或达数十亿元。视觉传感器正经历从3D SLAM到多模态融合的技术更迭,触觉与柔性传感领域也迎来材料创新。

慧博投研预测,全球传感器市场将由2020年的3.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5万亿元,中国市场增速领先全球。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周期,六维力矩与柔性触觉类高端传感器有望成为行业新增量的主引擎。

多家上市公司加紧布局。柯力传感(603662)六维力矩传感器已通过华为验证;福莱新材(605488)在柔性传感领域实现批量出货;奥比中光(688322)在3D视觉方面保持领先,安培龙(301413)聚焦力觉传感国产替代。业内人士指出,政策红利叠加技术突破,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迈向更高国产化率。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