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穿磁阻传感器:感知微观磁场的精密“触角”

来源:传感诸葛孔明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9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手机的电子罗盘到汽车的防抱死系统,无数设备都在依赖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磁场。而能够精准捕捉磁场变化的传感器,正是这些智能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石。在众多磁传感器技术中,一种名为“隧穿磁阻”(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TMR)的技术正以其极高的灵敏度和微小的尺寸,成为推动下一代高精度传感发展的核心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及青岛研究院等团队,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隧穿磁阻传感器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该技术从基本原理、关键工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发展脉络。本文将带您深入浅出地了解这一精密技术如何工作,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一、TMR传感器:磁传感领域的性能标杆

磁传感器家族成员众多,主要包括霍尔效应传感器、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和巨磁阻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技术最成熟,成本低,但灵敏度较低、功耗较高;巨磁阻传感器则曾 revolutionized 硬盘产业,大大提升了存储密度。

而TMR传感器堪称家族的“后起之秀”,综合性能最为优越。它的核心是一个名为“磁隧道结”的微观结构,如同一个纳米尺度的三明治:上下两层是铁磁金属,中间夹着一层极薄的绝缘体势垒层。其中一层的磁化方向被固定,称为“参考层”;另一层的磁化方向可随外界磁场自由转动,称为“自由层”。

其神奇之处在于量子隧穿效应:当两层磁化方向平行时,电子更容易穿过绝缘势垒,器件电阻最小;当方向反平行时,电阻最大。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就能极其精确地反推出外界磁场的强弱。

磁隧道结 (a) 膜层示意图(b) R-H 曲线图

TMR传感器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其磁阻变化率(衡量灵敏度关键指标)在实验室可达604%以上,远高于技术;同时功耗极低,仅需微安级甚至纳安级电流;尺寸可以做得非常小。这使得它能够探测到从地球磁场十亿分之一级的微弱信号到强电流产生的强磁场,应用范围极广。

二、从原理到器件:精密的微纳制造艺术

将高性能的薄膜材料转化为可靠的传感器,需要精密的微纳加工工艺。TMR传感器的制备如同一场在硅片上进行的“微观雕刻”,主要步骤包括多次光刻、刻蚀、薄膜沉积和抛光等。

首先,通过光刻技术在衬底上定义出底电极的图形。然后,沉积并图形化核心的TMR多层膜结构。为了保护娇嫩的磁隧道结在后续工艺中不受损伤,需要用绝缘材料进行回填隔离。接着,再次光刻形成互连的顶电极,将多个磁隧道结单元连接成所需的电路。最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使焊盘暴露,以便进行电学测试和封装。

 TMR 传感器的图形化工艺流程图

工艺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传感器性能的上限和成本。每一次光刻和刻蚀都可能引入缺陷,因此,如何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成品率,是推动TMR传感器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

三、核心突破:如何打造线性、稳定、全向的传感器?

一个高性能的传感器,远不止一个敏感的单元那么简单。要让TMR技术走向实用,科研人员攻克了三大核心挑战:线性化、温度稳定性和三维感知


1. 让输出“成比例”:线性化设计

 理想的传感器,其输出信号应与磁场强度成完美的线性关系。但原始的磁隧道结电阻随磁场变化的曲线呈非线性且可能存在磁滞。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 “线性化”技术。例如, 施加偏置磁场 ,稳定自由层磁化状态;或者通过精巧的微纳加工,将磁隧道结制成特殊的椭圆形,利用其自身的 形状各向异性 “拉直”曲线。更为巧妙的 交叉易磁化轴 设计,让参考层具有垂直膜面的磁各向异性,而自由层为面内各向异性,二者的磁化响应交叉结合,从而获得宽而直的线性工作区间。

线性化方案图示 (a) 外加偏置场结构 (b) 强形状各向异性结构(c) 双钉扎结构 (d) 交叉易磁化轴结构


2. 对抗“温度漂移”:惠斯通电桥结构

电子器件对温度都很敏感,TMR也不例外。其电阻值会随温度变化而漂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将四个磁隧道结连接成经典的惠斯通全桥电路。当温度变化时,四个桥臂的电阻一致变化,相互抵消,最终输出信号不受影响,极大地提升了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性。全桥结构的灵敏度也最高。

然而,制备全桥的难点在于需要让相邻桥臂的磁隧道结具有相反的磁化方向。这在工艺上是一大挑战。目前已有多种创新方法,例如局部退火(通过激光或电流脉冲局部加热特定桥臂以翻转其钉扎方向)、以及后退火技术(利用图形化后的形状各向异性结合磁场退火,使相邻桥臂自动形成垂直的易磁化轴),后者是目前较为高效、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惠斯通电桥结构示意图

3. 感知“立体世界”:三维磁场探测

现实世界的磁场是立体的。最简单的三轴传感器是将三个单轴传感器在空间上垂直拼接,但这种方法体积大、精度有限、易产生角度误差。更先进的方案是集成磁通控制器,这种由高磁导率材料制成的结构能将垂直方向的磁场“弯曲”并引导至水平面内,从而被面内敏感的TMR单元探测到,实现了用更紧凑的结构进行三维测量。

带磁通控制器的三维磁阻式传感器 (a) 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b) 磁通控制器对于 Z 轴磁场磁通量的影响

未来的方向是直接开发具有垂直磁各向异性的TMR结,使其能直接感知垂直方向的磁场,从而实现真正的单片集成三轴传感器。


四、迈向极致精度:与噪声的“终极博弈”

对于心磁、脑磁这类极微弱磁场探测而言,传感器自身的噪声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实用的关键。TMR传感器的噪声来源复杂,其中尤为棘手的是1/f噪声(闪烁噪声),它主要源于隧道势垒层的原子缺陷对电子的随机捕获/释放,以及自由层磁矩的微小波动。这种噪声在频率越低时越强,严重干扰如心搏、脑波等低频生物磁信号的提取。

如何降低噪声? 科研人员从多维度出击:

1.材料与结构优化:增大敏感单元的自由层体积,或使用低阻尼系数的特殊磁性材料,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磁噪声。

         2.电路设计 :将大量微小的磁隧道结进行串并联集成,可以平均化单个结的随机缺陷和波动,显著提升整体信噪比。

通过串并联 MTJ 来降低噪声的方法


3.磁通调制技术:这是目前最前沿且有效的降噪手段。其核心思想是“移频”——将待测的低频静态或缓变磁场“转换”成高频交变磁场再进行探测,从而巧妙地避开1/f噪声最强的低频区域。例如,通过MEMS技术让磁通聚集器进行高频机械振动。北航等团队发展的基于压电驱动的调制技术,调制效率高达68.7%,将噪声水平推向皮特斯拉量级,为生物磁探测铺平了道路。

水平、垂直运动磁通聚集器原理图


五、智能应用:从工业心脏到人体深处

凭借其卓越性能,TMR传感器正迅速走向广阔的应用天地。

1.自旋-MEMS麦克风:日本东芝公司将TMR传感器与MEMS技术结合,开发出新型麦克风。其原理是利用声波振动带动磁致伸缩材料形变,进而改变TMR传感器的电阻。这种麦克风的信噪比远高于传统产品,展现了TMR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巨大潜力。

自旋-MEMS 麦克风(a) 原理图(b) 版图结构

2.生物医疗与:TMR传感器可用于检测人体心磁和脑磁信号,成本远低于超导量子干涉设备,有望实现便携式医疗诊断。此外,将其集成于智能眼镜中,通过探测眼球上微磁铁的运动,可为行动障碍者提供眼动追踪交互方案。

集成 TMR 传感器的可穿戴眼动仪工作原理
TMR 传感器在心磁图和脑磁图测试中的应用(a) 心磁场测试原理图(b) 脑磁场测试原理图


3.工业与能源:在中用于非接触式电流检测,在汽车中用于高精度角度和转速传感,在工业中用于材料无损探伤,TMR传感器正成为基础设施智能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语

隧穿磁阻传感器作为传感技术领域的明珠,其发展是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目前,国内外多家企业已推出TMR传感器产品。尽管在噪声控制、三维集成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以及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TMR传感器必将在更广阔的智能世界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感知”角色,帮助我们探索从人体内部到工业现场的更多奥秘。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