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点亮全天候行车安全

来源:睿创微纳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量:0

01.

车载感知系统面临的挑战

当前车载感知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存在显著痛点与技术局限:

  • 黑暗/低光场景:可见光摄像头信噪比降低,图像噪点增多、细节模糊甚至完全失效;

  • 逆光/眩光场景:导致图像大面积过曝,关键区域信息被淹没,形成"致盲"效果;

  • 恶劣天气场景:可见光摄像头性能下降,激光雷达发生散射和衰减。

法规升级带来的挑战:

全球汽车安全监管框架日益完善(E-NCAP、C-NCAP、FMVSS 127等),新增夜间测试并逐步引入恶劣天气场景的AEB/PAEB安全评价,对车载感知系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02.

破局核心:

红外热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红外热技术基于物体自身热辐射,在以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全天候感知:

  • 在眩光、弱光、隧道、雾天及逆光环境下保持稳定探测性能,免疫强光干扰,不受光照条件限制。

✅ 强穿透特性与远距探测:

  • 有效穿透烟/雾,显著提升恶劣天气能见度; 

  • 对生物体及车辆的探测距离优于人类视觉与可见光摄像头。

✅ 目标甄别优势:

  • 基于热辐射差异,精准区分活体目标与低温环境。

根据玻尔兹曼定律以及维恩位移定律,日常环境中绝大多数物体(人体、车辆、建筑物)的热辐射能量峰值集中在8.10~12.44μm波长范围,8-14μm的远红外热成像能有效捕捉这些热辐射。


03.

四代进化:

红外热成像车载应用的“技术攀登”

国内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依托探测器芯片国产化突破、自适应NUC等核心算法迭代及国家标准落地,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实现规模化装车与成本优化。

演讲中系统介绍了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四代演进,而睿创微纳正是这一技术迭代的关键推动者:

1.0 被动显示
  • 高分辨率非制冷氧化矾探测器突破:实现640×512@30万像素阵列规模,推动车载红外模组首次迈入高清感知时代
  • 图像增强:通过非线性校正和自适应动态拉伸实现图像增强
2.0 主动感知-AI目标检测与跟踪
  • 轻量化AI感知结构:精准识别车辆、行人、骑手类目标
  • 目标跟踪稳定技术:抑制检测框抖动,优化感知连续性
3.0 智能升级-远距感知&精细渲染
  • 远距离感知:破解远距微小目标“可见不可检”难题
  • 精细化渲染:显著提升复杂光照环境下目标的显示辨识度与视觉感知效率
  • 无挡算法实时矫正:实现行车过程不打快门,规避快门闭合导致的感知断层风险
4.0 多传感器融合
  • 红外和多种传感器的深度融合,有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天时、全天候、全场景”感知矩阵


04.

未来已来:

构筑全天候智能辅助驾驶安全防线

面对日益严苛的监管要求,多传感器融合已成为必然。在这一趋势中,红外热成像技术正脱颖而出。

其核心价值在于破解极端场景感知难题:无论是全黑无光、强眩光干扰,还是烟、尘、雾、霾笼罩,红外技术都能提供可靠的“视觉”能力。这使其成为构建L2+ AEB、L3等驾驶系统感知层不可或缺的一环。

与高分辨率可见光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深度协同,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有效弥补关键环境下的感知盲区,大幅提升系统在恶劣条件下的安全性。这不仅是满足法规的刚需,更是实现真正全天候、全场景安全行车的关键保障。其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应用落地正在加速——
睿创微纳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将在长城汽车多款车型上搭载,且相关产品近期即将量产发布,为这一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注入实质性动能。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