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号!政策新规透露2025智能传感器产业3大趋势

来源:智能传感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6-12

阅读量:30

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等‘卡脖子’技术”以来,我国智能传感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强MEMS工艺创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全产业链升级”,并将其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核心领域。在“制造强国”与“数字中国”双重战略驱动下,智能传感器作为工业智能化、数字化的感知基石,已成为政策密集部署与资本重点投入的赛道。以下结合最新政策动态,梳理产业布局方向与投资机遇。


国家政策布局

MEMS SENSOR


国家层面政策呈现“技术突破+场景驱动+安全可靠”三位一体布局,重点方向如下:

1、核心技术创新攻坚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3年)聚焦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提升环境综合感知能力。面向复杂环境感知需求,开发集成高精度仿生眼与类脑处理算法的视觉传感器,推出宽频响、高灵敏的仿生听觉传感器,开发高分辨率和具有多点接触检测能力的仿人电子皮肤,推出高灵敏检测多种气体的仿生嗅觉传感器,形成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产品谱系。

工信部等五部门-《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突破高端电子元器件,加快图形计算芯片、高端传感器、声学元器件、光学显示器件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工信部-“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2024年)重点专项部署 20 项任务,国拨经费 1.65 亿元,聚焦基础前沿、核心元件及系统应用,涵盖量子传感、MEMS、AI等关键技术,推动高灵敏、耐极端环境传感器研发,并在工业、医疗、海洋等领域示范应用。

工信部等五部门-《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2023年):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行业的传感器、传感器模组、车规级汽车芯片等基础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2、应用场景全面扩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新基建(2024年):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传感设备和智慧应用安全管控,推进安全可控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对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保障。

工信部等七部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瞄准智能网联汽车(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无人船艇(水下声呐传感器)、工业元宇宙(AR/VR光学传感器)等新兴场景。

工信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发展光伏电流传感器、储能温控传感器,支撑新能源系统安全监测。


地方政策动向

MEMS SENSOR


地方政策形成“区域协同+垂直深耕”格局,代表性集群布局如下:

1、长三角集群:传感器与MEMS生态高地

上海《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重点攻关研制高性能传感器,实现国产高端传感器在机器人上大规模应用;加快智能芯片自主攻关,前瞻布局类脑神经元计算芯片。推动传感硬件标准化集成、系统软件接口和中间件标准化体系建设。

江苏《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促进智能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先进传感器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在生产过程监控、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等领域提供创新产品服务,培育优秀智能装备服务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立智能装备体验和推广应用中心,加强自主可控智能装备推广应用。遴选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资金。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布局培育零部件协同区。提升执行控制部件、新型传感器、电子皮肤、先进材料等关键部件供给水平。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人形机器人整机、减速器和控制器、传感器和编码器、伺服系统等核心产品的研发攻关及产业化,在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中给予支持。

2、京津集群:高校引领的前沿科技研发基地

北京《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修订版)》(2024年)

重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最高补助 3000 万元;推动特色园区建设,支持厂房改造等;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培育,给予贷款贴息、营业收入突破奖励等;完善产业生态,支持人才引进、开放应用场景等。

天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在具身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等关键领域研究,支持 “机器人+大模型” 融合,涉及水下、工业等机器人研发应用,助力传感器在人工智能场景落地。

3、中西部集群:特色传感器细分场景

湖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

规划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带”,聚焦智能传感器在光通信、车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河南《加快高端仪器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

将高端仪器用激光器、智能传感器、计量测试技术、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等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显著进展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重庆《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

聚焦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领域,重点发展新型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以及微型化、智能化的敏感元器件。围绕声、光、电、磁和微系统领域,引进一批传感器、微系统、通信模组等领域优质企业,支撑传感器制造企业开发微硅电容、微硅质量流量等传感器产品。

陕西《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

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增材制造、光子、民用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到2025年,将陕西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数字产品制造业基地。

4、东北集群:工业传感器技术积累

辽宁《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

在传感器方面,支持声学、多分量力、振动等高端零部件计量特性研究,开展 MEMS 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关键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助力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中传感器技术创新与应用。

黑龙江《现代信息服务业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6年)》

聚焦智慧家居传感器发展,重点生产家庭医学监测、健康护理、智能安防等领域传感器,研发可穿戴医疗电子产品,推动家庭智能化,助力智慧生活服务场景构建。

5、大湾区集群:资本与应用双驱动的创新区

《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

重点关注突破 MEMS 传感器芯片等技术,推动12英寸晶圆线建设,支持 MEMS、高端传感器产线布局。发展智能终端、车规级、物联网等芯片,含智能传感研发。政策助力产业链协同,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助力 MEMS 与智能传感产业发展。

《广东省加快推动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

以打造全球光芯片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聚焦技术攻关、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形成 “基础研究 — 中试转化 — 场景应用 — 集群发展” 全链条布局。在关键技术方面,聚焦单片集成、光子计算、柔性光子芯片、片上光学神经网络等前沿领域,支持企业、高校承担国家级攻关任务。重点突破高速光通信芯片、高性能光传感芯片、通感融合芯片、薄膜铌酸锂材料、硅光集成技术等,解决产业链 “卡脖子” 问题。将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如研发补贴、流片奖补)扩展至光芯片领域,支持 PDA 工具开发和硅光 MPW 流片。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规划建设光芯片专业园区,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中心等场景需求,培育光计算芯片等未来产业。

广州《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4年)

支持广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增芯科技 12 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产线,推动其尽早投产达产以带动产业链配套。聚焦高端 MEMS 及硅光等特色工艺攻关,建设研发中试平台。发展车规级、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传感器,提升智能化水平。拓展智慧市政、交通、物流等应用场景,构建 “设计研发 - 制造 - 应用” 全产业链生态,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

深圳《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提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20个重点细分领域,如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完善,支持南山、宝安等多区建设集聚区,打造产业高地。未来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8个方向,推动底层技术突破与应用示范,如建设合成生物研发基地、区块链创新引领区等,抢占科技前沿阵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明确工作目标为建设兼具量产能力的MEMS中试线,形成全链条产业集群。重点任务包括推动产业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打造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能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等。重点工程有开展关键材料产学研协同攻关,强化全流程设计能力、开发工具软件,布局 CMOS-MEMS 集成技术、形成 MEMS 工艺量产能力,突破封装测试关键技术,推动传感器在多领域应用示范。


市场前景分析

MEMS SENSOR


1. 高端制造能力建设

政府投资主导方向:12英寸MEMS晶圆厂(如增芯科技、上海新微)成为区域竞争焦点,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优惠吸引产线落地。

国产设备替代:拓荆科技(薄膜沉积)、中微公司(刻蚀机)受益于设备采购补贴政策,国产化率目标从15%提升至40%。

2. 新兴场景驱动型传感器

人形机器人赛道:六维力传感器(坤维科技)、柔性触觉传感器(钛深科技)获资本青睐,2023年融资数千万。

车用传感器爆发:激光雷达(禾赛科技)、4D毫米波雷达(森思泰克)受益于L3自动驾驶政策放开,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900亿元。

3. 国产替代技术突破

第三代半导体传感器:

碳化硅高温压力传感器(武汉飞恩)进入燃气轮机监测市场;

氮化镓紫外传感器(苏州纳芯)在火灾预警领域替代进口。

边缘智能融合:

集成AI算法的MEMS麦克风(瑞声科技)在智能家居中渗透率超30%;

自供能无线传感器(熵基科技)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零功耗监测。


挑战与调整

MEMS SENSOR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限制对华MEMS制造设备(如KLA检测机台)出口,倒逼国产设备加速验证。同时,还面临设计EDA断供、材料进口受阻、人才流动限制等挑战。

技术迭代压力:MEMS与CMOS异质集成、Chiplet封装技术可能重构产业格局,传统IDM模式面临挑战。

应用场景碎片化:医疗、农业等长尾市场需求分散,需政策引导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与开放平台。


结语

地方政策正从“普惠性补贴”转向“精准化突破”,长三角强调整体生态、大湾区聚焦制造能力、中西部深耕细分场景。投资者需关注政策与产业协同度高的区域(如广州增芯产线、嘉定MEMS设计集群),优先布局车规级、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传感器赛道。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