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预警”:静力水准仪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如何防患于未然?

来源:仁科测控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0

地面沉降引发的安全事故,早已敲响警钟:



01

云南一项目基坑施工致毗邻派出所办公楼、小区10栋房屋及周边8户房屋受损,损失约 4000 万元。


02

陕西丹宁高速严坪村Ⅱ号大桥垮塌,多车坠河,损失约 1.5 亿元。


03

山西洪洞曲亭水库洞顶垮塌,致坝体坍塌、1900 万立方米蓄水外泄,并导致南同蒲铁路与 108 国道中断。


这类事故背后,是地面沉降对工程结构的隐蔽性破坏。面对地面沉降的深远危害,精准、及时的监测成为防范风险的关键。


为此,山东仁科推出了静力水准仪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为地面沉降监测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压差式/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静力水准仪专用采集器与环境监控云平台,可精准捕捉微小形变、快速定位风险区域,显著提升了地质监测的效率、精度与时效性,为灾害预警与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感官神经——静力水准仪


压差式 /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作为静力水准仪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感官神经”,负责“看见”和“感觉”到沉降,它们直接与被监测的结构(如桥梁、大坝、铁路)接触,可利用不同的测量原理,敏锐地捕捉微小的沉降形变。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作为高精密液位测量仪器,凭借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卓越的技术性能,为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的工作原理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是一种高精密液位测量仪器,由储液罐、保护罩、联通气、水管等部件组成。它是基于连通器原理使液体在连通管中自由流动,同时通过连通管中各监测点位相对于基准点的压力差值变化,依据压差与液位高度差值的线性关系(△P=ρ*g*△h)判断各监测点位相对于基准点的液位高度变化,进而准确反映结构物的变形,实现对建筑物沉降的高精度监测。

1

高精度监测细微变化


对于大型桥梁、超高建筑、水利大坝及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结构,实施长期且持续的沉降形变监测,是评估其健康状态、预警潜在风险的核心手段。任何毫米级的异常沉降都可能是结构失稳的征兆,因此,精准捕捉这些细微变化,能为及时采取维护措施、避免灾难性事故赢得宝贵时间。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凭借其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芯片,可监测地面沉降的微小变化(精度0.1%  FS,分辨率0.01mm)。当监测点与基准点间因地面沉降产生液位变化时,压差式静力水准仪能实时感知此变化,并将其迅速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沉降数据的精准采集与稳定输出,为工程安全提供早期预警。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不仅测量准确度高,而且量程宽广,可监测0~2000mm的液位变化。


2

多重防护,稳定运行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往往需要在露天环境中持续运行,而复杂多变的户外条件,如剧烈的温度波动、频繁的雨雪侵袭均可能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干扰。


  抵御环境波动的影响


在户外环境中,昼夜温差与季节更替会引发仪器内部介质密度及传感器性能的改变,进而产生测量误差,导致数据失真。压差式静力水准仪采用温度补偿技术,可在-20℃至60℃的宽温范围内,有效抵消温度波动对测量的干扰。温度补偿技术确保了仪器在高温暴晒或低温严寒等极端条件下,依然能输出稳定的测量数据。



  抵御外部水分的侵蚀


户外降雨、降雪、凝露等环境水分可能渗入仪器内部,这不仅会损坏精密电路元件,还可能导致传感器失效,造成监测中断。压差式静力水准仪具备IP67防护等级,能有效阻隔外部水分侵入,抵御户外雨雪、潮湿等环境的侵蚀,保障仪器在户外环境下的持续稳定运行,显著延长其使用寿命,也大幅降低了因进水引发的故障与维修成本,从而为仪器的长期户外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采用专业的防雷保护设计,降低雷电击中的风险,确保在雷电天气中,监测工作仍能安全、持续进行。


3

灵活安装,轻松部署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以“小而灵活”的设计思路,有效解决户外监测的部署与维护痛点。


 体积小巧


户外监测点常因空间狭窄而限制仪器安装。若仪器体积过大,不仅会增加运输与搬运难度,更可能因无法适配有限空间而导致部署受阻。为此,压差式静力水准仪在确保测量性能与防护等级的前提下,压缩仪器整体体积,能轻松安装于空间受限的区域,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与部署成本。

 安装灵活


针对户外工程监测场景多样化的安装需求,压差式静力水准仪支持水平与侧面两种安装方式。它既可借助支架水平安装,也可直接固定于墙面或被测基面实现侧面安装。灵活的安装设计使其能够快速、稳固地部署于各类户外监测点,拓展了应用范围。



 易更换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采用模块化设计,各独立部件间通过防水对插线连接。该设计使得任一部件均可快速拆解与单独更换,这不仅大幅缩短了维护时间、降低了对现场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还能根据监测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系统配置。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是基于磁致伸缩原理的测量设备,在各类精密工程监测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成为现代工程安全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的工作原理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利用磁致伸缩原理,通过两个不同磁场相交产生一个应变脉冲信号来准确地测量位置。


在实际监测中,多个静力水准仪通过连通管连接,安装于不同监测点,并选定一个监测点作为基准参照点。初始状态下,连通管内的液体液面保持同一水平,各传感器的浮子位置对应初始液位。当某监测点发生沉降时,该点的水准仪壳体随监测点同步位移,而连通管内的液面仍保持水平,导致浮子相对水准仪壳体的位置发生变化。通过测量各监测点传感器浮子的相对位置变化,即可计算出各点相对于基准点的沉降量。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有什么优势


/

1

/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具备卓越的测量精度(测量精度为 0.05% FS,分辨率为0.01mm),能够敏锐捕捉液面变化。这种极高的分辨能力为早期发现结构微小变形提供了数据支撑,使工程人员能够在变形萌芽阶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提升工程安全预警能力。



/

2

/


户外监测环境中的温度波动、气压变化及机械振动等因素是影响测量数据准确性的主要干扰源,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独特的工作原理可有效降低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温度适应性方面,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可有效抑制温漂(温漂≤0.02%FS/℃),能够在较大的温度波动范围内保持测量稳定性。同时,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对气压波动、现场振动等干扰因素的敏感度较低,可在复杂环境输出稳定的监测数据。



/

3

/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可摆脱气体限制,因此在安装时无需气体管,这不仅简化了现场安装流程,减少了管路铺设、连接与密封等工序,显著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难度,还降低了后期维护的复杂度与成本。


压差式与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作为两种技术方案,各自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与适用范围。

01


  压差式静力水准仪压差式静力水准仪凭借2米沉降量程与数公里监测距离的特点,可有效满足大型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的宏观沉降监测需求。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在高速铁路、地铁隧道等线性工程的纵向沉降监测;在水利工程(大坝、水库堤岸)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矿区采空区、岩溶塌陷区、山体滑坡区)进行稳定性监控;以及对大型工业厂房和历史建筑群实施长期沉降观测。

02


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磁致伸缩式静力水准仪专精于高精度、局部化的沉降监测,尤其适用于沉降量小、精度要求高的场景。它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支座、索塔锚固点等精密建筑节点,地下管廊转弯处与接口、临近施工区域的建筑等近距离集中测点,以及对精度有严苛要求的精密工业与科研领域。



神经中枢——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


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是静力水准仪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中的“神经中枢”,主要负责“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 它能将分散的数据收集起来,并传输到云平台,为构建智能化沉降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


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是一款数据采集设备,它在静力水准仪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中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通过485总线将分布各处的静力水准仪数据汇集整合,并借助4G网络实现数据的远程实时传输,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监测数据链。在大型基础设施沉降监测领域,这种高效可靠的数据采集与传输解决方案,为实现工程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优势


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具备强大的集成能力、便捷的现场配置和灵活的安装方式,为整个沉降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集成能力强


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可稳定连接65台静力水准仪,充分满足大型线性工程、成片建筑群等多测点监测场景的需求。通过对分散测点的集中管理,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降低了系统复杂性与维护成本。



注:静力水准仪专用网络采集器支持自动识别RS485接口从设备工作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监测数据缺失或监测中断。


参数配置便捷


静力水准仪网络采集器支持通过专用蓝牙APP进行设备参数配置和实时数据读取。现场工程人员仅通过手机蓝牙即可读取实时数据,完成设备采集频率、上传间隔等关键参数的设置与修改。


便捷的操作方式显著降低了设备调试与维护的技术门槛,有效提升了设备调试与日常巡检效率。


  支持不同安装方式


静力水准仪网络采集器体积小巧,支持壁挂安装与导轨卡扣安装两种安装方式,可根据现场实际环境灵活选择安装位置,无需复杂的安装支架,可适配不同工程场景的安装需求。




决策大脑——环境监控云平台


环境监控云平台作为静力水准仪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决策大脑”,负责“思考信息”和“发出指令”,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可视化,最终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预警,是整个系统的智慧核心和价值体现。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