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激光每日说
发布时间:2025-11-03
革命性突破!中科院西光所攻克激光雷达核心技术,实现测距成像一体化
一项即将改变多个产业格局的硬核技术浮出水面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一种远距离测距成像一体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CN120779424A)。这项技术突破将彻底改变传统激光雷达的设计理念,为自动驾驶、遥感测绘等领域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这项技术的意义不在于单项参数的提升,而是重新定义了激光雷达的系统架构。它为中国在下一代激光雷达技术竞争中赢得了先发优势。" —— 业内专家评价
传统的激光雷达系统需要分别使用不同的探测器完成测距和成像功能,导致系统复杂、成本高昂。而这项专利技术通过三大创新点实现了突破:
一体化探测器设计
双激光器协同工作
智能工作流程
【系统结构示意图:激光器A/B、准直器、光学系统、单光子探测器、信号延迟器、上位机等组件连接关系】
【单光子探测器镀膜示意图:显示1550nm和1570nm镀膜区域分布】
基于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技术,该系统能够探测极弱光信号,实现远距离、弱光环境下的可靠探测。与传统激光雷达相比,灵敏度提升两个数量级。
测距读取速率达300MHz,成像帧率达18.3KHz,数据吞吐量相比传统方案提升5倍,同步触发精度达纳秒级别。
通过距离门控技术,有效抑制背景噪声,提升成像信噪比。双波长设计与窄带滤波镀膜使得系统在强环境光下仍能保持优异性能。
单探测器、单光路设计,相比传统双系统方案,成本降低30%以上,体积缩小40%,功耗降低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项专利中的镀膜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分区,更是一种精密的光学窄带滤光片。它只允许特定波长(如1550nm或1570nm)的光子高效通过,对环境杂散光(如太阳光)的抑制比达到-100dB以上。
"可以把这个镀膜理解为一个'专属VIP通道',只让特定波长的光子通过,其他无关光信号都被拒之门外。"技术专家如此比喻。
实现200米以上远距离障碍物检测,为L4/L5级自动驾驶提供可靠感知保障。
预计2026年车载前装订单可达50万套/年
支持星载、机载平台,实现大范围地形测绘、森林资源监测、城市三维建模。
年度政府采购规模超10亿元
适用于边境监控、军事侦察,实现对远距离动目标的精准跟踪识别。
潜在订单价值20亿元以上
用于大型基础设施检测、工业自动化导航,提升检测精度与效率。
年需求增长率超过35%
科研实力中科院体系在多波长激光雷达技术方面持续领先,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专利池。
产业转化华为、速腾聚创等企业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快速布局,正在寻求技术突破。
政策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激光雷达列为关键发展技术,投入专项资金支持。
美国MIT、IBM等机构致力于单光子雷达研究,但多采用复杂分光系统,成本居高不下。
欧洲德国、法国企业在机械式激光雷达领域具备传统优势,但在固态激光雷达转型缓慢。
日本在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方面积累深厚,但单光子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根据Yole Group发布的权威报告,预计到2027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该专利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在未来三年内有望获得:
车载前装市场
政府测绘项目
国防安全领域
工业应用市场
技术成熟度
环境适应性
成本与供应链
技术融合创新
芯片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