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发布时间:2025-10-31
质量控制是制造流程中至关重要但往往效率低下的环节。机器视觉能够自动化部分或全部缺陷检测任务,但仅靠技术本身无法带来显著改进。必须理解并优化整个机器视觉检测流程,这项技术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与人工智能技术一样,机器视觉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仅仅是一个工具。其效果取决于最终用户的应用方式。因此,以下是将机器视觉系统集成到缺陷检测中的五个关键步骤。

一、明确缺陷定义
机器视觉检测的第一步,是清晰界定何为“缺陷”。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的灵活性或细微判断力,必须依赖明确、具体的指导规则。首先,应列出所有需检测的缺陷类型,例如凹痕、划痕、部件错位等。
数据显示,仅有53%的人工智能项目能从原型阶段进入实际部署,缺乏远见或目标不明确往往是主要原因。因此,缺陷定义必须尽可能精确。应涵盖质量保证部门过往发现的所有缺陷案例,并尽可能列举所有可能发生的缺陷场景。
有效的缺陷识别,建立在对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外观差异的充分理解之上。只有清晰定义这两类产品的特征,才能为后续的模型训练和数据采集提供可靠基准。
二、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
下一步是确定最适合需求的技术方案。第一阶段对缺陷的明确定义,将有助于精准选择所需的机器视觉系统类型。
若仅需检测透明或半透明瓶中的液位,简单的光电传感器即可满足需求;但若需识别汽车后视镜上的多种表面瑕疵或装配偏差,则必须采用更复杂的系统,如配备摄像头或多组激光传感器的解决方案。
技术选择不仅限于硬件,软件同样关键。错误的超参数调优方法或不匹配的机器学习模型,都会严重影响检测效果。在必要时,应寻求外部人工智能专家的支持,以确保技术方案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三、重视照明设计
照明是机器视觉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有视觉检测均依赖光线,因此必须营造合适的照明环境,以增强目标特征的对比度,同时抑制无关区域的干扰。
理想的照明方案因具体应用场景而异。首先应明确视觉系统所分析的波长范围,进而选用能突出该波长的光源,并配合滤光片消除其他波长的噪声干扰。无论何种情况,都应使用不透明遮罩阻挡自然光,因其包含全波段光谱,极易干扰检测结果。
光源的方向性与光的类型、强度同等重要。应测试并比较不同照明方式——如背光、前向照明或多角度复合照明——以确定最适合当前检测任务的配置。
四、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数据
机器视觉检测流程的下一阶段是构建并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输入数据的质量。据估算,低质量数据每年给企业造成高达129亿美元的损失,因此确保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
关键在于收集足够数量的缺陷样本与合格样本。应优先从实际生产流程中获取真实数据,以最大程度反映现实场景;若缺乏现成记录,也可通过人为制造典型缺陷来补充样本。应尽可能覆盖每种缺陷的多种表现形式,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此外,训练数据必须与系统实际运行时的数据格式保持一致。例如,若系统将用于实时视频分析,则训练时应使用实时视频流而非静态图像;文件类型、数据组织方式及拍摄条件也应与实际应用场景一致。
五、持续监测与优化结果
最后,必须对机器视觉检测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应根据既定目标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并在部署新系统前,先对现有检测流程进行测量,以此建立基准值,用于后续对比分析。
启用新系统后,应持续按相同KPI进行监控,并将结果与基准值对比,判断检测效率是否提升。若未见改善,需深入分析原因;若效果显著,则应总结成功经验。
随着实际运行中不断出现新的误判或漏检,机器视觉系统可能需要持续优化。这些调整可能涉及硬件配置或算法模型的再训练,但无论何种情况,都要求建立长期的审查与迭代机制,以确保系统能够及时适应变化。
结语:机器视觉检测需系统规划
正确应用的机器视觉,确实能大幅提升缺陷检测的速度与准确性。然而,其成功实施离不开周密的规划与严谨的执行。
机器视觉检测流程复杂,涉及硬件、软件、数据与环境等多个层面,唯有全面考量、循序渐进,企业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