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感诸葛孔明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量:11
海洋是地球的生命之源,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调节器。海水温度与盐度作为两个核心环境参数,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更是海洋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和海洋工程安全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电导率法测量方式虽然常用,却受限于易腐蚀、体积大、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海洋监测对高精度、实时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近年来,光纤传感技术凭借其抗电磁干扰、耐腐蚀、体积小、可实现远距离传输等优势,逐渐成为海洋环境监测的新宠。在众多光纤传感结构中,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因其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尤其受到研究者青睐。
一、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近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团队在《光学学报》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开腔结构的全光纤MZI传感器,用于同时高精度测量海水的温度与盐度。该传感器采用SMF-MMF-SMF-MMF-SMF(SMSMS) 结构,通过横向偏移熔接技术,将一段单模光纤(SMF)嵌入两段多模光纤(MMF)之间,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传感腔体。
图1:半开腔MZI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当光信号从输入SMF进入第一段MMF时,会激发出多种高阶模式。在偏移接点处,光被分为两路:一路直接在海水介质中传播(传感路径),另一路则在偏置SMF的包层中传播(参考路径)。两路光最终在第二段MMF处重新耦合,发生干涉。海水温度或盐度的变化会引起其折射率改变,进而影响两路光之间的相位差,导致干涉光谱中的“倾角”波长发生漂移。通过精确追踪这些倾角位移,即可反算出温度与盐度的值。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偏置距离(d)和腔长(L),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获得了最佳的干涉条纹对比度和信号质量。最终确定的优化参数为:d = 62.5 μm,L = 950 μm。
图2: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干涉光谱对比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在于温度与盐度之间存在强烈的耦合效应,即“交叉敏感”问题。传统的线性矩阵解耦方法假设两者独立变化,往往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例如,研究团队发现,若采用传统的灵敏度矩阵法,温度最大偏差可达4.7℃,盐度偏差达1.66‰,无法满足高精度监测需求。
为此,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的非线性解耦算法,首次将温度与盐度之间的交互作用项引入模型中,显著提高了拟合精度和解耦准确性。
图7: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将温度与盐度的平均测量偏差分别降低至0.16℃和0.078‰,最大偏差也不超过0.41℃和0.124‰,远优于传统方法。
图5:温度响应光谱及拟合曲线
图6:盐度响应光谱及拟合曲线
在60分钟的稳定性测试中,传感器波长漂移小于0.5 nm;在三次升温–降温和盐度增减循环测试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标准偏差均低于0.2 nm。
与此前报道的多种光纤温盐传感器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半开腔MZI传感器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制备简单:仅通过熔接机构建,无需涂覆、拉锥或飞秒激光微加工;
成本低廉:全部采用商用光纤材料,易于大规模推广;
灵敏度高:温度与盐度灵敏度均处于领先水平;
稳定性好:结构坚固,适合长期布放于恶劣海洋环境。
该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
海洋牧场与养殖水质监测;
深海勘探与科考;
港口工程与海岸带监测;
气候变化研究与海洋数据采集。
本研究通过创新性地设计半开腔MZI结构,并结合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算法,成功实现了海水温度与盐度的高精度、双参数同步测量。不仅解决了传统传感器中的交叉敏感问题,也为未来海洋传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展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优化解耦算法的实时性,并探索其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推动光纤海洋传感器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本文内容整理自《光学学报》2024年第44卷第23期文章《基于多项式曲面解耦算法的光纤温盐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