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盛思锐传感器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量:21
在高温开启的八月,办公室、客厅、卧室……门窗紧闭,空调冷风带来片刻清凉“续命”,却也将我们“锁”进了看似舒适、实则暗藏健康隐患的密闭空间。
随着自然呼吸,人们不断向室内空间释放二氧化碳(CO₂),在门窗紧闭、缺乏新风交换的空调房里,CO₂浓度会快速攀升,身体可能开始出现轻重不一的不适表现与症状,对孕妇、儿童或体弱者,影响更为明显:
当CO₂浓度小于1000ppm时,人们呼吸顺畅,对人体几乎无不良影响;
超过1000ppm时,人们开始感觉空气变得混浊并昏昏欲睡;
达到2000ppm时,会出现头痛,嗜睡,注意力无法集中,心跳加速,轻度恶心等症状;
超过5000ppm,严重可能导致缺氧,造成脑损伤,乃至出现昏迷。
所以当你在空调房里常常感到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别只怪罪于"夏打盹",真正的元凶——高浓度的CO₂可能正无声地弥漫在你呼吸的空气中。
为何夏季会成为
室内CO₂重灾区?
空调制冷效率依赖于空间的密闭性,人们为维持凉爽与节约用电量鲜少开窗通风成为常态。
相较于户外,人们更愿意长时间待在室内,人均活动空间缩小,呼出CO₂总量增加。
许多室内空间(尤其是家庭和中小型办公室)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新风系统。
《生活提示》栏目曾做过一个相关实验*,两名实验员进入卧室关闭门窗并打开空调,通过相关仪器实时关注室内CO₂浓度变化:
初始状态
房间内CO₂浓度为472ppm,屋内空气清新;
30分钟后
房间内CO₂浓度达到1564ppm,室内CO₂浓度已超标;
1小时后
房间内CO₂浓度达到2088ppm,且后续还在不断攀升;
开窗通风
15分钟后
房间内CO₂浓度降到983ppm,符合室内CO₂浓度标准。
* CCTV-1 综合频道 《生活提示》
20180725 开空调 还要不要开窗?
仅半小时,CO₂浓度就从健康状态一路跃升至超标线,一小时后即可达到可能令人感到不适的水平。紧闭门窗虽能留住冷气,却也让呼出的CO₂持续积聚成健康隐患。
守护健康呼吸
从“看见”CO₂开始
“感觉闷”才开窗?这远远不够。人体对CO₂浓度变化的感知通常滞后且模糊。想要真正掌控室内空气质量,主动管理健康的CO₂浓度,精准、实时、可靠的监测是第一步重要工作。
目前监测CO₂的方法有哪些?它们的监测原理是怎样的?相较于传统的NDIR(非分散红外)红外光学传感器,是否存在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创新传感器方案,能够满足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需求?
Sensirion新推出的二氧化碳传感器STCC4,正是应对夏季密闭空间空气挑战的创新利器:
小尺寸 · 低成本 · 低功耗
满足一般性室内空气质量
监测的优化精度
STCC4以全球最“小”尺寸之一的传感器角色解决直接测量二氧化碳的难题,突破传统传感器对设备空间与成本的限制,成功实现了想要“无缝集成到紧凑型电子设备中”的设计初衷,开创新的应用机遇。
利用先进的热导传感技术,经过出厂校准的STCC4能以超低功耗提供室内空气质量应用所需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