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未来的探索与突破在哪里

来源:制博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2-16

阅读量:5

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

传感器作为的基石,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和医疗电子等领域。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自诞生以来,大致经历了结构型、固体型、智能型三个阶段,随着各类技术的进步,前两类传感器逐渐无法满足对数据采集、处理等流程的需求,融合了AI技术的智能传感器开始受到关注。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产业政策,不断加大对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支持,智能传感器行业同样也受政策利好。目前,多个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及传感器,要求推进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全面提升传感器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加快智能传感器的规模化应用。河南、吉林、浙江、上海等“十四五”规划意见稿也提及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汽车、工业、医疗、通信等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中国智能传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全球及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调查与行业前景预测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336.2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96%。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551.2亿元。

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未来的探索与突破在哪里1

 

行业未来的探索与突破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基石,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传感器市场需求激增。智能传感器集成了微处理器和传感器元件,能够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功能,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环境监测等领域。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传感器技术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01、精度与稳定性的提升
传感器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对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例如,在电力行业中,传感器需要准确感知电缆的温度和压力变化,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然而,现有传感器在准确性、时效性、智能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无法满足设备管理的全部需求。因此,提升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未来的探索与突破在哪里2


02、低功耗与微型化的实现
随着可穿戴设备和便携式设备的普及,传感器需要实现更低的功耗和更小的体积。低功耗有助于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而微型化则便于设备的携带和安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在性能和功能上妥协。如何在保持高精度和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低功耗和微型化,是传感器技术面临的又一挑战。

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未来的探索与突破在哪里3


03、无线通信与网络连接的加强
在物联网时代,传感器需要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无线通信和网络连接,以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然而,无线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都是传感器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中,如何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准确传输和及时响应,成为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未来的探索与突破在哪里4


04、多功能集成的实现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传感器需要实现更多的功能集成。例如,在汽车中,传感器需要同时实现障碍物检测、路线规划、车辆定位等多种功能。然而,多功能集成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各功能之间的协同和互补。因此,如何在有限的体积和功耗下,实现传感器的多功能集成,成为当前传感器技术的一大挑战。

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未来的探索与突破在哪里5


展望与突破

面对这些挑战,传感器技术正在不断探索和突破。一方面,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的应用,为传感器提供了更高的灵敏度和耐久性。另一方面,先进工艺如微纳加工、光刻技术等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传感器的微型化和精确化。此外,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引入,也提升了传感器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未来,传感器技术将更加注重低功耗、微型化、多功能集成和无线通信等方面的发展。同时,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不断深入,传感器技术也将迎来更多的应用机遇和市场空间。例如,在智能电网和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中,传感器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传感器也将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总之,2024年传感器技术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传感器技术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同时也将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线客服 微信咨询 0 样品清单 浏览足迹 有奖反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