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维科网
发布时间:2025-10-14
中国首个 Industrial Copilot 试点应用项目正式揭幕,其与中科摩通合作优化新能源汽车 EMB 装配线,实现了程序开发效率、产线调试周期“双 30%”的提升,人工与物料损耗降低 10%。
这还并非孤例,从超 1200°C 的冶炼车间到高能耗的制冷机房,从汽车零部件生产到铜冶炼行业,西门子工业 AI 正以 “看得见、摸得着” 的成果,在真实工业场景中释放变革力量。
图源:西门子中国官微
工业场景的复杂性与严苛性,一直是 AI 技术落地的 “试金石”。西门子凭借对产业的深刻理解,让 AI 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模型,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生产力工具”。
在铜冶炼领域,高温环境下的工艺调控曾是行业难题——如何1200°C 的冶炼线参数瞬息万变,人工调控难以兼顾稳定性与效率。
西门子与中国十五冶合作,打造了铜冶炼行业首个下沉到边缘的 AI 智能体,其能实时解读参数变化并给出最优调控建议,最终使关键质量指标(冰铜品位稳定性)提升 15%,让 “炼铜成金” 从比喻变为现实。
在能耗管控领域,制冷机房作为工业与商业场景的 “用电大户”,常因控温精度不足造成能源浪费。
西门子通过 “智冷魔方” AI Box,将制冷机房的温度控制精度提升至 0.1°C,同时结合机器学习预判负荷、优化冷冻出水温度,最终实现暖通节能 26%,让“电费刺客” 变身 “节能标兵”。
而在柔性制造场景,工厂环境的动态变化常导致作业流程冗长。西门子 AI 技术通过自主规划与协同执行能力,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作业压缩至数分钟。
在与舍弗勒的合作中,Industrial Copilot 更是通过自动化处理重复性任务、减少停机时间,让工程资源得以聚焦高价值工作,重新定义生产运营效率。
工业AI要真正落地,除了AI之外,还需要对工业深刻的理解。
西门子工业 AI 的 “落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数十年在技术、数据与产业经验上的系统积累,形成了支撑 AI 规模化应用的 “真底气”。
其一,跨行业经验沉淀。西门子深耕工业领域多年,业务覆盖 40 余个行业,服务超 40 万家客户。这些遍布全球的项目实践,不仅让其摸清了不同行业的生产逻辑与痛点,更积累了海量 “接地气” 的现场经验与行业知识 —— 这正是 AI 模型 “懂工业” 的前提。
其二,高质量数据支撑。AI 的核心是数据,工业 AI 尤其需要贴合生产实际的数据训练。西门子基于 150PB 的工程数据,构建并持续优化工业基础模型(IFM),让模型从诞生之初就具备 “工业基因”,而非脱离实际的 “空中楼阁”。
其三,全价值链软硬件实力。作为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一,西门子拥有端到端的软硬结合产品及解决方案。从底层的传感器、控制器,到中层的工业软件,再到顶层的 AI 智能体,其软硬件生态的协同性,确保了 AI 技术能无缝融入工业全流程,避免 “数据孤岛” 或 “技术断层”。
若说 “底气” 是西门子的根基,那么 “全栈技术能力” 就是其工业 AI 的 “核心引擎”。不同于单一环节的 AI 应用,西门子构建了从基础模型到工业智能体的完整技术链条,让 AI 具备 “感知、决策、执行” 的全流程能力。
在底层,多模态工业大模型扮演着 “智慧中枢” 的角色。它不仅能理解工业图纸、识别设备运行的时间序列趋势,更能洞察多源工业数据(如设备参数、生产进度、能耗数据)间的复杂关联,相当于“工业现场的指挥家”—— 能根据生产需求与环境变化,自主协调跨系统资源,制定应对策略。
在中层,Industrial Copilot 智能体系统是技术落地的 “关键载体”。依托 50 余年的 AI 研发经验、全球 1500 余名 AI 专家的智慧,以及 3700 余项相关专利,该系统具备 “感知敏锐、决策自主、执行精确” 的工业级特性:它能听懂工程师的自然语言指令,自动生成自动化代码;能结合设备数据进行专家级诊断,提前预警故障;还能协同不同环节的系统,实现任务的自主推进。
工业 AI 的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对产业价值链的优化上。西门子 Industrial Copilot 并非局限于某一环节,而是贯穿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的全流程,让 AI 价值渗透到工业的每一个 “毛细血管”。
包括设计研发环节、生产制造环节、运维管理环节。据悉截至目前,西门子 Industrial Copilot 已在全球超 200 家客户中落地,在研发、制造、运维等关键环节实现任务自主执行,部分场景下生产效率最高可提升 50%。
当下,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正越来越取决于 “核心能力与 AI 技术的融合程度”。从积淀跨越周期的技术与产业经验,到构建覆盖全链的软硬件生态,再到推动 AI 在真实场景中规模化落地,西门子的实践证明:工业 AI 的价值,不在于 “炫技”,而在于 “实用”—— 在于能否解决企业的实际痛点,能否提升生产效率,能否助力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