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IS的车规之战,韦尔、思特威、格科微的黎明前夜

来源:芯流汽车

作者:陈越

发布时间:2025-05-23

阅读量:2

01  车载CIS迎来量价齐升

伴随L2+级别辅助驾驶逐渐成熟,对环境感知的精度和广度要求愈发增高,单车摄像头搭载量从个位数向两位数跃进。


这一趋势引爆了市场对CIS芯片的需求,尤其是800万像素(8M)及以上产品,已成为智驾的标配。


以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列为例,其就搭载了8M CIS芯片,可以精准识别200米的距离目标物体,提供良好的智驾视觉保障。


作为车载摄像头的核心,其价值量约占摄像头模组总成本的50%,不仅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车辆的“视力水平”,价格的多少也影响到车型定价。


从数量上看,DIGITIMES Research分析,从2024年到2027年,每辆汽车平均配备的摄像头数量将从9个增加到13个,与此同时,L5级车辆所需的数量可能超过30个。


从价值上看,据Yole预测,全球汽车CIS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7%。


随着辅助驾驶渗透的加速,CIS芯片市场在量价方面都具有可观的增量前景。自然而然,这也成为厂商们盯上的“香饽饽”。


但当前,CIS市场却是“一芯难求”,芯片的短缺并非简单的产能不足,而是结构性缺货。


高动态范围HDR、LED 闪烁抑制LFM等一系列先进功能,都被不断地融入车载CIS芯片之中。但车规认证周期通常2-3年,这导致新产能释放缓慢。


再者,欧盟NCAP 2025强制标配AEB系统等政策催生需求,但在当下,企业出货份额难以满足比亚迪等车企的订单洪流。


时局如此,哪些供应商能抓住机会承接这一机遇就成为关键。



02 豪威登顶,国内厂商正在崛起

当前,全球8M CIS芯片的产能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市场几乎被韦尔股份(特别是其子公司豪威科技)、索尼和安森美这三家行业巨头垄断。


Yole数据显示,2023年时,尽管安森美仍是全球汽车CIS份额第一的厂商,但市场份额已降至33%,相较于2017年几乎腰斩。


同年,从出货量来看,豪威科技全球汽车CIS出货1.03亿颗,全球市占率为43%,超过安森美成为全球第一。


韦尔股份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7.31亿元,实现净利润33.23亿元,营收规模与盈利水平双双刷新历史峰值。


得益于汽车市场,公司业务大幅增长,车载CIS也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


去年,韦尔股份推出了专门为辅助驾驶设计的800万像素传感器,还研发了业界首款1200万像素的车载传感器。


然而目前来看,公司产能已被比亚迪等车企的订单挤占殆尽。


除韦尔股份外,国内厂商思特威也在车载CIS领域发力,在统计榜单中位列国内第2、全球第4。


2024年年报显示,思特威的汽车电子业务销售收入为5.2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9.09%。


目前,公司已量产1M至8M的车规级CMOS,可以应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设备,且已经在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车厂量产。


思特威本身在多个领域都有布局,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在监控、机器视觉、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工业感知等版块。据TSR统计,2020至2023年公司蝉联全球CIS出货第1位;2023年,公司在全球车载CIS市场出货排名中位列第4位、国内第2;2024年,公司在全球手机CIS市场出货排名中位列第5位,出货份额占比11.2%。


同样的企业还有格科微,公司现已实现车规级CMOS客户端送样测试,但业务主要集中在后装市场,由于在车规认证方面进展相对较慢,进入前装市场仍需时间。


格科微的手机CIS属于业务基本盘,在2024年营收中贡献最大亮点。据2024年财报,其全年营收突破63.83亿元,创下近三年最高增速。但2025年一季度财报看,公司增收不增利,净利润转负,亏损0.52亿元,同比下滑271.50%。


主要原因在于,格科微本身在大幅加码1亿像素等高阶产品的研发投入,此外低端CIS产品毛利率也持续承压,后续车规认证进展仍需加速。


整体来看,包括思特威和格科微在内的诸多厂商,还处在基本盘养车规业务的阶段,仍需平稳度过认证周期。



0角逐海外巨头,需破三重门

当前,国产CIS的崛起仍面临诸多压制。


从供应链上看,车规级CIS芯片的认证要求极为严格,需要通过-40℃至125℃温度循环、振动冲击、电磁兼容等多项测试,耗费长达2-3年。


时间成本有时是激烈竞争的国产企业难以等得及的,即便豪威科技的部分产品已通过较高等级的功能安全认证,大多数厂商还处于送样测试阶段,无法满足极端工况需求。


口碑上来讲,安森美和索尼两家更有搞定大客户的能力,信任危机成为国内厂商的一大痛点。


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过去有一个保时捷的项目,某国产厂商就被排除在外。像索尼这样的企业,在市场初期便占据一波客户与口碑,这种领先效应仍然显著。


地缘博弈加剧了技术标准与产能分配的复杂性,进一步推高供应链管理成本、挤压国产供应链的全球化空间。


如果继续等下去,自家的基本盘仍是重心,持续输血难以避免。


粮草不足的企业,则需要尽快寻找差异化路径,以小博大,在于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灵活的定制能力。



0尾声

车载CIS的战场,既是像素与工艺的较量,更是生态与体量的角逐。


韦尔股份、思特威等中国厂商,在当前仍要面临一段时间的业务基本盘持续输血,中小厂商则要尽早转向差异化,寻求更快替代。


但真正的胜负手仍在于能否在高端市场打破安森美、索尼的“信任壁垒”。


机会与时间都缺一不可,芯片之争,中间的等待最为煎熬。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线客服 微信咨询 0 样品清单 浏览足迹 有奖反馈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