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神经元”问世:替代硅器件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来源:EDN电子技术设计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30

长期以来,人工模拟生物神经细胞的行为一直是神经形态研究的主要目标。然而,传统硅基电子器件难以与人体内的神经细胞有效沟通,因为它们运行的物理机制不同。而在最近,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导电聚合物的“塑料神经元”,为新一代可植入人体的传感器、医疗器件以及先进技术带来了广阔前景。

据了解,这种“塑料神经元”采用一种被称为共轭聚合物的柔性有机材料,能够同时传导电子和离子,从而更接近生物神经元的信号传递方式。实验数据也显示,这些器件能够响应10毫秒的电流输入执行XOR运算,与生物神经元的典型放电时间相当。

为了证明该神经元能够像人类神经元一样处理信息,研究团队还展示了该神经元的“反重合检测”功能,即只有当神经元的一个输入激活而另一个输入不激活时,神经元才会被激活,这类机制在人类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在触觉传感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研究人员指出,最新版本的塑料神经元能够再现17种神经元特性(早期版本为15种),而且尺寸已经缩小到接近人类神经元的水平。由于导电聚合物材料柔软且具备生物兼容性,这类器件未来有望直接与生物组织结合,用于神经损伤修复或神经疾病治疗。

而与此前依赖复杂微纳加工工艺的人工神经元相比,新设计在制造上更为简化,更接近传统印刷电路的工艺路线,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制造难度,也为未来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种类脑计算尝试,例如英特尔的Loihi芯片和IBM的TrueNorth芯片,但它们仍主要依赖硅基材料,能耗和扩展性方面存在限制,相比之下,塑料神经元的研究为这一领域提供了另一种新的可能路径。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距离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仍有不少挑战,包括如何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如何在大规模网络中保持性能一致性等。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