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5家IGBT厂商

来源:VICTRONICS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6-19

阅读量:3

什么是IGBT: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以GTR为主导元件,MOSFET为驱动元件的达林顿结构的复合器件。原Si硅作为衬底的 Mosfet做高压的管子性能很差,只能在Si Mosfet结构基础上增加N-漂移区作为主要耐压阻断,N-越大,耐压越高。在加上衬底就构成IGBT了。


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技术革新正历经七代核心突破,每一代都围绕提升效率、降低损耗、增强可靠性展开,推动技术向更高性能、更小体积和更低成本演进。

不同厂商划分不同,例如三菱划分如图:

第一代(1980年代):平面穿通型(PT-IGBT

技术突破:采用重掺杂P+衬底和N+缓冲层结构,实现高电压阻断能力(600V-1200V)。

应用:早期工业变频器、UPS电源。

第二代(1990年代):非穿通型(NPT-IGBT)

技术突破:改用低掺杂N-衬底,取消N+缓冲层,避免电场穿透漂移区。平面栅结构简化工艺,无需载流子寿命控制。

应用:工业电机驱动、电焊机。

第三代(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沟槽栅场截止型(FS-Trench IGBT)

技术突破:引入垂直沟槽栅结构,消除JFET效应,电流密度提升30%。场截止(FS)层优化电场分布,损耗降低40%。

应用、光伏逆变器。

第四代(2010年代):沟槽栅+场截止+薄晶圆与背面优化(IGBT4)

技术突破:晶圆减薄技术(从300μm降至100μm)降低导通电阻。背面P+注入优化,平衡导通损耗与关断速度。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IGBT技术。

应用:高压变频器、

第五代(2010年代中期):沟槽栅+场截止+表面覆盖铜 高可靠性

技术突破:厚铜封装替代铝线键合,提升散热能力与抗振动性。芯片面积缩小40%,支持更高工作结温(175℃暂态)。

应用场景:电动主驱逆变器(如特斯拉Model 3采用英飞凌IGBT)。风电变流器(三菱电机HV-IGBT模块)。

第六代(2018年至今):微沟槽与碳化硅融合SiC Trench

技术突破:微沟槽栅极(μ-Trench)进一步提升电流密度,Vce(sat)降低20%。部分厂商引入碳化硅(SiC)衬底,损耗再降50%。

应用:光伏储能系统(华为1500V逆变器)。电动飞机与船舶(三菱电机J3系列模块)。

第七代(2025年前沿):材料革命与智能化

 技术突破:氮化镓(GaN)衬底研发,目标电压突破10kV。3D封装与AI驱动 的自诊断功能集成。

 应用方向:特高压直流输电(国家电网规划)。量子计算低温制冷系统。

行业代际划分的争议与厂商差异

厂商技术路线差异

英飞凌将第七代定义为“TrenchStop 7”,而三菱电机2025年推出的第8代IGBT(如CM1800DW-24ME)采用分离式栅极沟槽(SDA1)和等离子体层(CPL2)结构,进一步降低损耗15%。

中国厂商如斯达半导、士兰微、新洁能目前主要应用第五至第七代技术,与国际巨头存在1-2代差距。

技术迭代标准

代际划分通常以结构创新(如沟槽栅、FS层)或材料突破(如SiC、GaN)为标志,而非单纯的性能优化。

例如,英飞凌的“TrenchStop 5”到“TrenchStop 7”属于同一代内的优化,而“PrimePACK”系列则代表封装技术的代际升级。

未来趋势:SiC与GaN的挑战

尽管IGBT仍主导中高压市场(600V-3300V),但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器件正在侵蚀其份额:

SiC MOSFET:开关损耗仅为IGBT的20%,2025年价格已与高端IGBT持平,适用于800V电动车和1500V光伏逆变器。

GaN HEMT:高频性能(MHz级)颠覆传统IGBT应用,如数据中心电源和快充。

相关厂商:



1. 英飞凌(Infineon,德国)

2. 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日本)

3. 富士电机(Fuji Electric,日本)

4. 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美国)

5. 意法(STMicroelectronics,瑞士/意大利)

6. 东芝(Toshiba,日本)

7. 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日本)

8. 赛米控丹佛斯(Semikron Danfoss,德国/丹麦)

9.  ABB(瑞士)

10. 罗姆(ROHM,日本)

11. 日立(Hitachi,日本)

12. 电装(Denso,日本)

13. 三星电机(Samsung Electro-Mechanics,韩国)

14. 台达电子(Delta Electronics,中国台湾)

15. 强茂集团(Panjit,中国台湾)

16. 现代摩比斯(Hyundai Mobis,韩国)

17. 富鼎先进(APEC,中国台湾)

18. 西门威(SemiWell,韩国)

19. 维科电子(Vincotech,德国)

中国大陆厂商:

1. 比亚迪半导体(深圳)

2. 斯达半导(嘉兴)

3. 中车时代电气(株洲)

4. 士兰微(杭州)

5. 华虹宏力(上海)

6. 新洁能(无锡)

7. 宏微科技(常州)

8. 扬杰科技(扬州)

9. 闻泰科技(嘉兴)

10. 安世半导体(上海,闻泰集团)

11. 捷捷微电(南通)

12. 华微电子(吉林)

13. 华润微(无锡)

14. 东微半导(苏州)

15. 南京银茂微(南京)

16. 中科君芯(无锡)

17. 台基股份(襄阳)

18. 金芯微电子(长沙)

19. 山东科达(济南)

20. 上海先进(上海)

21. 深圳方正微(深圳)

22. 中芯国际(上海)

23. 威海新佳(威海)

24. 宁波达新(宁波)

25. 无锡同方微(无锡)

26. 矽迪半导体(苏州)

0
0
收藏

免责声明

  • 1、本文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我方将及时处理。
  •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感算商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感算商城(service@gansuan.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感算商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线客服 微信咨询 0 样品清单 浏览足迹 有奖反馈 回顶部